加拿大在未进行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甚至超过了美国和欧盟的做法,强烈引起中国的不满。中国方面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此举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中国决定采取强硬反制措施,表示既然加拿大无证据的情况下对中国出口贸易进行打击,就要做好面对中国反制措施的准备。
在这一事件中,中国罕见地启动了全球首例反歧视调查,并且采取了一系列连环反制行动,接连对加拿大的油菜籽和化工产品发起了反倾销调查。显然,加拿大在挑起冲突后,很快便回应了中国的反应,不到48小时便威胁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力度。
这场关税纷争的升级对于加拿大来说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加拿大加征关税的依据又是什么?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关税风波正在波及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欧盟最早参与,并且在经过几个月的反复商议后,终于确定了加征关税的最终草案,只待成员国签字。而这股关税风暴也蔓延到了加拿大。尽管加中之间的贸易关系一直平稳,拜登政府却借助沙利文的外交手段对加拿大施压,希望其与美国在对华关税问题上保持一致,最终成功说服了加拿大。
特鲁多政府对此的反应是迅速而果断的。面对拜登政府的要求,加拿大立刻决定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100%的关税,并宣布这一政策将于下月正式生效。令人吃惊的是,这一政策的执行速度甚至超过了美国。美国刚刚暂停的301关税政策尚在调整中,加拿大便已率先实施了类似的措施。
加拿大的这一决定让人不禁感到可笑,因为该国并未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在其市场的表现进行任何深入调查。若其对实际情况进行评估,便会发现这一关税政策毫无根据,且显得极为荒谬。实际上,中国电动汽车在加拿大市场的销量本就微乎其微,所占份额极小。加拿大对此当然心知肚明,然而在宣布关税的同时,还将中国进口的其他汽车产品如乘用车、卡车、公共汽车以及货车也一并纳入了征税范围,可见其在实施关税时的手段极为广泛。
关税政策一旦实施,最大受害者将是特斯拉等在加拿大市场上有较高销量的品牌。尽管如此,这一加税措施不仅仅针对电动汽车,还涉及到中国的钢铁和铝制品,加拿大政府计划对这些商品征收25%的附加关税。
面对加拿大这种盲目跟随美国做法的行为,中国绝不会袖手旁观,任由中国企业的利益受损。中国的反应出奇地强烈,随即启动了四项反制措施。作为加拿大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加拿大的关键出口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与加拿大不同,中国的反制措施建立在合理的调查基础上,针对加拿大出口的油菜籽和化工产品的异常表现,发起了反倾销调查。特别是加拿大的油菜籽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普遍偏低且增长异常,明显存在通过低价倾销来挤压中国产品市场的嫌疑。
与中国电动汽车在加拿大市场的微小份额不同,油菜籽是加拿大的一个重要出口商品,且其大部分都销往中国。因此,尽管加拿大加征关税未必能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造成重创,但中国的反倾销措施无疑会对加拿大的农业产业造成巨大影响。
除了反倾销调查,中国还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了对加拿大不合理关税措施的申诉,准备通过法律手段保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此外,中国还发起了全球首个反歧视调查,针对加拿大在贸易中采取的歧视性措施。加拿大在此时所采取的行动,显然是出于配合美国政策的目的,而非为了解决双边贸易争端。这种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行为,显然触及了中国的底线。
在中国的反制措施下,加拿大不仅没有收手,反而扩大了加征关税的范围。9月10日,加拿大副总理弗里兰宣布将对更多中国商品启动为期30天的公众咨询期。这一咨询期,实际上是为进一步加征关税铺路。根据加方公布的清单,涉及的商品包括中国的电池及其零部件、半导体、关键矿物和金属、太阳能产品等,其中主要集中在中国的新能源产品上,显示出加拿大在贸易中对中国绿色产业的特殊关注。
然而,加拿大仍然未能提供实质证据,仅凭单方面的说法指责中国通过产能过剩来扩张出口、破坏世界贸易公平。加拿大还指责中国在生产过程中侵犯劳工权益,并未满足环境标准,声称中国通过不公平竞争打压加拿大产业。这些所谓的理由,显然是为了打压中国产业所编造的蹩脚借口。中国的产业发展依赖于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创新技术,而非压榨成本、制造虚假繁荣。
中国大力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为全球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反观加拿大的单边保护主义,只会阻碍绿色发展的进步。在全球变暖日益严重的今天,增加新能源车的比例是实现零碳排放的重要途径。美国的专家已经对中国的产能表达了积极的看法,认为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可以为全球气候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而中国电动汽车的低价并非通过倾销手段实现,而是由于其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成本优势。
最近访问中国的挪威首相也表态不支持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认为单边制裁无法解决问题,贸易争端应通过世界贸易组织解决。挪威不会效仿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加征关税,并且在绿色转型和气候变化方面与中国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并不存在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只占全球总销量的8%,并不会对其他国家的市场构成威胁。相比之下,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的汽车出口比例远高于中国,但没有人指责这些国家的产能过剩。事实上,中国每年生产的汽车中,只有12.7%用于出口,而中国的电动汽车在国外的售价通常高于国内,根本不存在低价倾销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