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国六大行集体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一年期定存正式跌破1%,创历史新低,传统储蓄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大幅下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股股息率“逆势而上”。
据wind数据,截至5月28日最新收盘,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15家银行的股息率已自2023年至今连续上升。例如,南京银行2023年、2024年和最新收盘的股息率分别为4.92%、5.11%、7.67%;江苏银行2023年、2024年和最新收盘的股息率分别为4.32%、4.78%、7.13%;渝农商行2023年、2024年和最新收盘的股息率分别为3.95%、4.17%和6.60%。
此外,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厦门银行和北京银行等,其股息率已经突破7%,且较今年年初有大幅上涨。截至最新收盘,上述几家银行股息率分别为8.40%、8.10%、7.26%和7.02%,较2024年末分别上涨了3.11、3.60、2.36和1.91个百分点。
此外,今年以来,多只银行股股价一度创下新高。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8日收盘,青岛银行、渝农商行、重庆银行、齐鲁银行年内涨幅超过20%。
低利率环境下银行股稳健属性凸显
银行盈利能力上,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5月16日发布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3%,同比下降11个bp。对比来看,一季度银行业净息差虽继续下探,但同比降幅已收窄了9个bp。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怀斌对此分析称,从数据来看,一季度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充足,在息差收窄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持续承压,但主要风险防控指标保持稳定,各项监管指标均保持在合理区间。
中泰证券研究也指出,在经济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资产质量稳健和较为充足的拨备带来银行板块基本面韧性延续,银行板块稳健性和红利价值凸显。所谓“对等关税”的演绎对宏观经济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市场避险情绪加强,银行板块红利价值提升。
今年5月,央行已两次下调利率。5月7日,央行下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0.1个百分点。5月20日,央行将1年期LPR和5年期LPR各下调10个基点至3%和3.5%,当日,国有大行、股份行也集体下调存款利率。
湘财证券分析师郭怡萍认为,金融增量政策配合宽松财政政策加快落地,预计银行信贷供给加强,有望维持信贷增速相对平稳。加之存款利率降息幅度超预期,将有效缓解银行息差压力。降息之后,银行经营稳定性与高股息相对优势均得以提升。从基本面来看,银行短期业绩有投资收益支持,中长期业绩受益于资产质量持续稳固与拨备计提充足。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银行股具备业绩与估值的相对确定性。
专家建议明确自身风险偏好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院薛洪言表示,“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的热议,本质上是低利率时代下投资者对资产保值增值焦虑的显性化表现。从表面看,部分银行5%以上的股息率,确实远超一年期0.95%的存款利率,叠加近年来较高的银行股股价涨幅,站在现在看过去,银行股的持股体验极具吸引力,远超银行存款。但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股票和存款是是风险收益特征完全不同的金融产品,直接对比存在逻辑陷阱。
薛洪言认为,存款作为保本保息的基础金融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确定性”——无论经济周期如何波动,根据我国的《存款保险条例》,在规定情形下,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机构的存款本息合计金额在人民币50万元以内,存款保险实行全额偿付。而银行股的股息收益率是有前提的,获得稳定的股息收益要建立在银行盈利和分红比例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更关键的是,作为高波动性资产,银行股股价波动可能吞噬分红收益,对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存款人而言是难以承受的。
“对投资者来说,抉择的核心在于明确自身风险偏好与资金属性。若资金是3年内需使用的‘保命钱’,存款的高确定性仍是不可替代的选择;若为5年以上不用的闲钱,可考虑根据自身情况构建多元投资组合,在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但也不意味着用银行股来替代银行存款。”薛洪言说。
来源:央广网、21世纪经济报道、公开资料
本期编辑:孙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