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樱桃大房子】关注并
写在前面:前一段时间,樱桃大房子由于写了一些敏感的话题,就被……已有两周没更新了。
后续有一些话题只能在小号上和大家唠嗑,为了防止失联,也请大家关注:樱桃私房话。
在过去,银行也算是铁饭碗工作之一,万万没想到最近就连银行也开始降薪了。
《财经》据Chioce和银行2024年财报统计,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33家银行管理层薪酬总额出现同比下降,占比78.5%。
其中降幅最高的是长沙银行,2024年高管薪酬总额降至248.5万元,而2023年为1411.1万元,降幅约为82.4%。
光大银行情况相似,2023年的时候高管年度薪酬总额为2394.3万元,2024年降至983.4万元,降幅约为58.9%。
还有招商银行行长2023年的年薪是345万,2024年降至296万元,下降了14.23%。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性银行的薪酬是上升的,但总体而言,下降的占大多数。
银行高管降薪已经成为了主流。
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2022年,财政部发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
要求国有金融企业合理分配收入,把收入更多的倾斜给一线员工,基层员工。
但这两年也没有听说银行的基层员工薪资涨了,其实说到底就是大环境问题,基层员工不降薪就已经当作倾斜了。
整个金融行业早在两年前就开始降薪了,银行能够撑到现在才来降薪,护城河已经算是非常深。
不过很多人疑惑,现在银行股价屡创新高,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大行股息分红也高,尤其是前一段时间证监会对基金行业新规后,机构都喜欢配置一定的银行股。
可以说全社会的资金都在往银行上面跑,怎么银行不赚钱,还要降薪呢?
逻辑不是这么看的,银行股创新高说明了市场的钱没地方去,全都保守躲在银行股吃利息了。
要是放在十年前,银行股压根没人看得上,2014年-2024年之间,工商银行股息率一直维持4%-6%。
当时大额存单的利率都可以做到这个收益了,更别说市场还有大量收益更好的理财产品,股票和房子。
所以没人看得上银行的股息,但现在不一样,银行的股息成为少有的香饽饽。
也就是说,越多资金涌入银行股,市场的资金流动性越差,而银行更是越不赚钱。
银行本来就是百业之王,只有市场交易频繁,实体经济活跃,银行才能从中抽水,利润才能逐渐创新高。
现在高管降薪,其实也是近年来银行业、甚至经济发展的一个反映:
社会的赚钱效应变弱了。
最明显的就是利率不断下降。
最近网上有人吐槽说,三年前存100万,利息能买一辆车,但是现在存3年,利息只够加3年油。
说的就是现在的利率下降的太快了,疫情刚结束的时候存款利率还有3.5%左右,一百万存3年利息10.5万,现在仅剩下1.3%,三年利息是3.9万。
利率越低就意味着银行赚钱的空间变得越低。
十几年前存款利率动辄六七个点的时候,银行放贷接近10个点,存贷利差3%以上。
甚至还带动了整个金融小贷公司的发展,像深圳就有很多这种小贷公司,养活了一帮潮汕老板。
利率高,存贷利差足够高,所有人在放贷这条链上都能吃得盆满钵满。
甚至有些比较精明的银行人自己在外面也偷偷在干着放贷的活,或者是代销卖理财产品,早期胆子大一些的银行人估计早就实现财富自由了。
十几年前银行的利润空间非常高,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1商业银行利润年增长高达36%,平均每天赚28.5亿元。
比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还要高,一度引发了社会对银行暴利的争议。
但是现在呢,去年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居前,分别为4.7%、2.56%。
这还是利润排名较前的大银行,小银行很多都是亏本的。
随着利率逐渐降低,23年开始银行的净息差逐渐跌破警戒线1.8%,截止到2025年3月份,一季度银行净息差已经降至1.43%,处于史上最低水平。
净息差越低,说明银行愈发不赚钱,都是靠吃过去的老本在维持着。
未来这种现象还会继续持续下去,我们都知道利率只会愈发降低,无限趋于零利率时代。
而一旦进入“零利率时代”后,银行最大挑战是净息差持续收窄,传统利差模式难以为继,银行被迫从“资金中介”转向“服务中介”。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以前银行是专门做资金生意的,负责放贷和存款,从中赚取高额利差。
但未来利差减少,只能以优质服务去找客户,吸纳大额存款放贷,以及靠卖机构理财和保险产品收取佣金赚钱了。
今天兴业银行就上热搜了,兴业银行私人银行推出一项活动,只要你存款超1000万以上,就可以为你子女提供名企的实习机会。
这事在下午全网都在讨论,闹得沸沸扬扬的,后来担心引起舆论,兴业银行刚刚表示已经暂停活动了。
这类事其实业内人早就知道了,属于金融行业公开的秘密,但以前一般都是小圈子内流通,不会这么光明正大发出来。
现在利率太低了,银行实在给不出高利率去吸引存款了,只能通过别的服务手段去吸引大客户,还要广而告之。
银行总得生存,就算利息低,也要靠拉存款才能放贷赚钱,没存款就放不出贷款,员工也是有任务指标的。
银行的本质就是企业,要回报股东,就是要盈利创收,这么想也没毛病。
哪怕你再优秀,能力再强,学历再高,进了银行未必能拉来1000万,但有钱人家的孩子正好在这些业绩指标上占优势,我们普通人只能安慰自己说,人家爸妈那一代帮她努力了。
而这些孩子进入到银行业后,大概率就是想着说找份安稳工作而已,金融行业赚大钱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其实不仅我们,包括之前日本90年代泡沫经济后,随着利率不断下滑,银行业,金融行业的整体收入也在不断下降,至今仍然低于90年代的高峰。
前两年,日本媒体还报道了日本银行业的现象,即便从日本顶尖大学毕业,进入负有声望的大银行工作,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也只能拿到2000日元左右的时薪,比不过在加州卖汉堡。
说白了,就是零利率时代重塑了银行业的生存逻辑。
而这也给我们普通人一个提示,尤其是那些家里有孩子即将高考的,如果你想要赚钱的,金融行业一定不是首选。
还是老老实实学理工科,学一门技术傍身比较稳妥。
当然父母有1000万存款以上,只是为了挂名交个社保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