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香港强积金管理局一纸公文震动全球金融市场——所有养老金投资组合中的美债必须限时抛售。导火索是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摘掉了美国国债的AAA评级,而香港法律规定,退休金只能重仓持有顶级信用债券。这场看似合规的操作,却像多米诺骨牌般推倒了美债市场的信心堡垒。
香港1.3万亿港元的养老金池子中,至少1300亿港元美债被强制清仓。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投机者闻风而动,单日押注10年期美债收益率破5%的赌资高达1100万美元,创下2月以来最高看空头寸。但这仅仅是全球美债风暴的前奏。
更深层的危机来自中国长达12年的战略减持。从2013年手握1.32万亿美元美债的巅峰,到2025年仅剩7654亿美元,中国持仓量暴跌42%,相当于每天减持1.3亿美元。这种持续“瘦身”绝非偶然:既有应对美国债务膨胀的避险考量,更暗含重构国际货币体系的深远布局。
美国联邦债务突破36万亿美元天量,仅2025年6月就有6.5万亿美元国债到期。两党却陷入政治泥潭:共和党减税导致5万亿财政收入蒸发,民主党福利政策多支出了8万亿,双方互相指责却无人敢动财政奶酪。特朗普甚至提出发行“百年零息债券”的荒诞方案,直接引发日本跟风抛售240亿美元美债,30年期收益率飙至5.18%。
讽刺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国财长曾深夜致电中国请求增持救市。如今时移世易,中国不仅连续6年减持,更将美债占外汇储备比重从37%压降至24%。这种转变犹如釜底抽薪,直指美元霸权的根基。
当香港被迫抛售美债时,中国正悄然完成金融防御体系的升级。央行黄金储备增至7370万盎司,足够堆出12座珠峰,连续5个月增持的节奏彰显战略定力。更关键的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180个国家,沙特石油人民币结算占比达38%,俄罗斯人民币储备飙升至23%。
这种“去美元化”组合拳效果显著:中国持有的外国主权债券中,金砖国家占比从5%跃升至17%,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收益权证券化项目,正在培育替代美债的新资产池。
美债危机已引发连锁反应:新加坡主权基金减持7%美债,瑞士央行美元储备跌破40%,德国商业银行裁员1.2万人,意大利养老金亏空1200亿欧元。而黄金市场却迎来狂欢——现货金价39天暴涨500美元突破3500美元/盎司,上海金交所单日交易量破千吨,全球央行购金量连续三年超千吨。
美联储的困境更折射系统性危机:每发行1美元就有0.43美分用于支付国债利息,这种“借新还旧”的游戏已难以为继。东吴证券警告,美国债务/GDP比率将在2029年突破107%,利息支出将吞噬财政预算。
中国的金融突围绝非简单抛售,而是精密设计的系统工程:
1. 外汇储备多元化:将美债占比从37%降至24%,同时增持通胀保值债券、特别提款权资产;
2. 流动性防火墙:建立央行与商业银行的美债应急互换机制,纳入MPA考核体系;
3. 定价权争夺:通过“上海金”定价机制与黄金进口,削弱美元对大宗商品的控制;
4. 数字货币布局: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已对接东盟、金砖国家,构建美元之外的结算网络。
这种“防守反击”策略正在改写规则:当美国还在用SWIFT系统制裁他国时,已有70个国家接入人民币跨境系统;当华尔街为美债拍卖发愁时,中远集团已控股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掌控地中海航运命脉。
这场美债危机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建立在债务泡沫上的金融霸权终将崩塌。中国减持美债不是终点,而是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起点。从黄金储备到数字货币,从本币结算到基建证券化,一场静默的金融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正如湘财证券曹旭特所言:“美债问题恰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机遇。”当特朗普还在推特上纠缠陈年旧账时,东方已用7677万盎司黄金筑起新金融长城的基石。这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或许正如黄金价格的飙升轨迹——最初38年突破1000美元,12年站上2000美元,而突破3500美元仅需39天。美元霸权的瓦解速度,可能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快。
当特朗普利用关税、芯片大棒对中方施压,中国的这张底片,无疑是对美美元、科技霸权的有力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