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姚嘉莉
金融“活水”为湾区热土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然而,粤港澳三地金融监管规则差异较大,如何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深圳又该怎样做到更好?5月20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承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广州举办,论坛将持续到5月21日。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巡视员林居正在会议期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广州举办。受访单位供图
“粗略统计,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增加值是上海、北京的2倍以上,GDP是上海、北京的2.5倍左右,人口是上海、北京的4倍左右。正因为粤港澳大湾区超大规模的经济总量、金融总量和人口总量,使金融业在服务实体、服务民生中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能够成为金融强国的着力点和发挥中国超大市场优势的试验区。”林居正认为,推进大湾区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最重要的一点是,全方位地提升资本等各类金融要素在大湾区范围内流动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打造全球资本,尤其是耐心资本、产业资本聚集地。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巡视员林居正。受访人供图
环珠江口黄金内湾,面向世界的金融高水平开放“走廊”正在逐步形成,三大合作区已经形成各自的特色领域。林居正分析道,前海以与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合作为主,横琴以拓展澳门发展腹地为主,广州在融资租赁、碳金融等领域形成一定特色和优势,这是几个合作区未来可以进一步巩固提升的方向。目前几个区域在重要产业链上均有深度参与,相互依存度高,难以明显分割或者各自为政,因此至少可以将黄金内湾的三个区域作为一体进行规划,联合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内部分工方向,一个区域的增量政策能够做到第一时间在其他区域复制,这样才能实现大湾区资源的充分共享以及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改变了香港,也改变了深圳。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面前,深圳该怎么做?林居正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探索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并通过顶层立法等方式,推动规划高效落地实施,提升粤港澳融合发展的效率。以“一锅做饭、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模式,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在更大范围采用统一的、国际最优越的税务制度、人才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能够在大湾区自由流动。
二是积极担负起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义不容辞、不可替代的重任,在全球政治经济金融体系全方位变革中,顺应趋势,抢占先机。百年大变局,最核心变革即是全球货币体系的变革。人民币国际化将成为大势所趋,只有具备强大的货币,金融强国目标的实现才具备基础条件。
三是进一步推动大湾区股票交易所的协同作用,吸引全球优秀企业到深、港交易所上市。 可以探索深、港交易所优化和统一上市制度设计,促进中概股以及全球优秀企业赴深、港交易所上市。为了避免深、港交易所在上市资源方面的竞争,可以探索交易所交叉持股的方式,真正实现不分你我、互利共赢。
四是以创新发展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积极打造融资租赁产业发展高地,针对各核心产业链,建立对应的融资租赁模式,切实降低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成本;深圳推动现有银行转型区域性科技银行,进而将过去有限的、分散的资源加以整合和有效分配;大力发展知识产权金融;加快建立更加科学和具有公信力的评级体制等。同时,主动对接全球主流规则和标准,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体系。
五是进一步提升对全球资本的集聚能力,促进国际资本和技术在大湾区的高效流通。现阶段不仅需要关注引进国际资本的数量,更需要关注国际资本的质量,重点吸引耐心资本、产业资本等长期资本以及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的资本形态。同时,需要打通香港与深圳资本、技术的跨境流通渠道,通过香港对于全球资本和技术的集聚,然后使之便捷地在大湾区流通,支撑大湾区经济和产业发展。为了解决国际资本的后顾之忧,可借鉴海外地区立法经验,探索出台专门的资产保密和保护法,对境外合法资产的安全性和隐私性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