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在位于东方新天地的十如仕服装店内选购。本报记者 马婧摄
永辉超市日化区域吸引消费者驻足。
本报记者 马婧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外贸优品成为市民购物车里的新宠。这些曾漂洋过海的外贸商品,因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纷纷踏上内销之路。企业从为国外品牌代工转向开发自主品牌,产品则以更亲民的价格、优良的品质走进百姓生活,为国内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
针对国内市场研发新品
在喜隆多购物中心的永辉超市,填满货架的金枪鱼罐头格外显眼。“不知道哪个口味最好吃,就买了组合装,出去露营时带着。”家住附近的李女士第一次在超市购买外贸商品,觉得很新奇。
记者注意到,46.8元的四合一组合装有黑松露火腿、原切松茸、田园蔬菜、香辣四种口味,相当于每小罐11.7元,同款产品在美国的售价为每小罐9.9美元,换算汇率后国内售价便宜了大约80%。
金枪鱼罐头的生产商——宁波今日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凯杰说,其实,公司早在2022年就注册了自有品牌商标,还设计了不同规格的中文包装。不过,当时公司的主要精力依然在海外市场,面向国内市场只是小范围试水。
此次上架的产品中,除了穿上“新衣”的外贸商品,还有专门针对国内研发的新品。“我们出口国外的罐头基本都是原味的,以水浸、油浸为主。考虑到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我们研发了一些针对国内市场的新口味。”令他欣喜的是,在永辉喜隆多店上架半个月来,产品知名度得到了快速提升,甚至收到了补货需求。近期,产品还将在北京永辉其他门店铺开。
同样快速走进京城商超的,还有江苏华腾个人护理用品有限公司的产品,小巧便携的旅行套装售价14.9元,里面装有折叠牙刷、牙膏和牙缝刷。“2018年,我们就开始发展自主品牌。”这家公司国内事业部总监穆龙生回忆,当时,公司的自主品牌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国内只在牙科诊所和线上渠道进行了尝试。“以前,我们总认为国内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国际大牌,但现在发现市场容纳度更高了,新品牌同样有机会。”
品质商品圈粉回头客
从“借船出海”到“自主航行”,外贸企业能否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一些先行者已经给出答案。
“上次买的衬衣穿着很舒服,这次趁假期再来买几件。”假日期间,家住东城区的高先生走进东方新天地内的十如仕品牌店挑选男装,店里新疆长绒棉的面料和亲民的价格让他成了回头客。他告诉记者,之前来东方新天地主要购买国外品牌衬衣,偶然间发现了这家本土衬衣品牌,“国外品牌打完折还要600多元,这家店的衬衣原价也就398元,品质很好。”
“您可能不知道,很多国际大牌以前都是找我们代工的。”店员李建川说,虽然门店开业时间不到8年,但品牌所属的溢达集团已经有40多年历史,最早就是做外贸起家,曾连续15年位居中国全棉梭织衬衫出口额榜首,最多时每年向全球知名品牌供应超1亿件衬衫。然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让企业“出海”之路受阻。
“以前我们为国外品牌代工,现在我们要做自己的品牌!”从那时起,公司开启破局之旅。溢达集团品牌及零售副总裁蔡崴介绍,集团所面对的客户,从以往的海外企业转变为个人消费者。
李建川回忆,位于东方新天地的品牌首店开业初期,只有白衬衣一种单品,很多顾客路过时甚至没有注意到这家店。而现在不仅衬衣颜色更多样,还有了西装、防晒衣、裤子等品类。截至目前,十如仕国内会员数量已超过100万。
市场分析
统筹布局国内国外市场
对于长期专注于海外市场的企业来说,短时间内拓展内销市场还面临着重重挑战。在物美学清路店的外贸专区,一些英文包装的展示商品引人注目。超市工作人员解释,这些是以前在美国Costco超市售卖的有机枸杞果干,何时开卖目前正在洽谈中,根据法律规定,全英文包装的出口产品暂时还无法直接售卖。
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转内销过程中,最难的不是更换包装,而是品牌建设和生产模式的转变。作为国际知名的代工企业,公司在国内市场知名度较低,消费者建立对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需要时间,企业也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品牌推广和营销。此外,国内市场要求小批量、多批次,与外贸产品大批量、少批次的特点不同,企业需要在经营观念和生产模式上做出较大调整。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奎分析,对外贸企业来说,拓展内销市场并不意味着放弃外贸市场,随着内外贸加速一体化,企业应转型统筹布局国内和国外市场。国内市场也需要为外贸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助力外贸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