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十年一瞬。坐落于太湖之滨的国联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联人寿),自2014年末成立以来,虽乘着地方国资的东风破浪前行,却在业绩长跑中屡现疲态。
《险企高参》注意到,回溯国联人寿过去十年,仅三年(2015年、2021年、2024年)出现微微盈利,其余七年累计亏损近13亿元。从最新披露的2025年一季报看,报告期内该司总资产达到338.38亿元,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7.82亿元,同比微增0.28%;实现净利润0.7亿元。然而,偿付能力的困境已然显现,综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逼近监管红线,居于行业尾部。
困局之下,今年国联人寿开启新变局:引入7家新股东增资30亿元补血,管理层“将帅齐变”——总经理赵雪军年初“转正”,掌舵近九年的董事长丁武斌功成身退。背靠实力雄厚的国资股东,新领导班子能否为国联人寿的新十年带来新气象?
经营承压十年累亏近12亿偿付能力垫底行业
作为江苏无锡唯一的地方法人险企,国联人寿的十年发展轨迹折射出区域性保险机构的生存困境。这家成立于2014年末的机构,至今未打破"七平八盈"的行业盈利魔咒,反而陷入"亏多盈少"的周期性波动。
财务数据显示,国联人寿成立十年间仅2015年、2021年、2024年三个年度实现微利,三年合计归母净利润仅1.05亿元,而其余七年累计亏损达12.91亿元,十年间净亏损额高达11.86亿元。
具体来看,国联人寿于开业首年便实现盈利,2015年该司实现净利润0.16亿元,然而在此后的三年净利开始走“下坡路”,于2018年到达亏损4.41亿峰值。自2019年起,该司净利润显露回温迹象,并在2021年成功实现再次盈利0.02亿元。然而好景不长,国联人寿在2022、2023两年分别亏损1.39亿元、2.24亿元,直至2024年,在成立的十周年之际,国联人寿再次扭亏,实现净利润0.87亿元。
而国联人寿的保费收入表现与净利润截然不同,整体上看该司近十年保费收入呈现出“六升三降”的趋势。其中,2017年、2019年、2024年三年出现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对比近五年该司的保费收入表现相对较好,该司2021、2022年的保费增速均超70%,到了2023年增速回落至40.71%,直到2024年该司保费收入同比下滑22.03%。
究其背后原因,国联人寿在2024年报中指出,受制于偿付能力压力及利润目标导向,公司主动减少了新单保费的投放计划。具体来看年报数据,2024年国联人寿首年期交和趸交保费收入分别约为9.44亿元、4.60亿元,合计约14.0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约75.57%
今年一季度已有75家人身险公司披露偿付能力报告,从保费收入来看,73家可比数据的人身险公司中有39家保费同比出现下滑,相较而言国联人寿一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7.82亿元,同比微增0.85%。
再来看净利润情况,今年一季度74家披露数据的公司中有51家盈利、23家亏损,而国联人寿相较2024年同期亏损2亿成功实现扭亏,一季度实现净利润0.74亿元。
投资端上,今年一季度人身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普遍回暖,行业均值由2024年一季度的0.7%增至0.91%;而综合投资收益率却恰恰相反,62家公司同比出现下滑,35家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行业均值仅为0.08%,较同期下滑1.58pct。
国联人寿一季度两指标也均呈现出下滑趋势,其中投资收益率为0.91%,同比下滑0.13个百分点,在行业居于末位;综合投资率为0.31%,同比下滑0.66个百分点,高于行业均值水平。
虽然短期上国联人寿的投资表现有所承压,但将时间拉长至近三年,该司近三年投资收益率为4.94%,远高于行业3.7%均值,跻身行业前列;近三年综合投资收益率为4.06%,处于行业中部水平。
然而,虽然业绩面已延续回温迹象,但近年来国联人寿的偿付能力指标持续下滑,逼近监管红线,备受挑战。
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2025年一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4.74%、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3.97%,双双位列行业末席,较上季末再降8.29和7.67个百分点。另外,公司2024年第3、4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B类。
股东补血30亿增资方案落地7家国资股东入局
公开资料显示,国联人寿2014年12月成立,注册资本20亿元,属无锡国资委旗下,为江苏省内第三家人身险公司,由6家地方国资股东和4家民营股东筹建,国资股东持股82.5%。
尽管背靠国资股东,但国联人寿股东情况并不稳定。2016年创始股东江苏开源钢管转让一半股权,2017年另两家创始股东因破产清算拍卖10%股权,2022年被深圳国资委接盘,期间无锡广电转让全部股权给国联发展集团并退出。据该司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止报告期末,国联人寿有9家股东,6家国资股东持股92.86%,3家民营股东持股7.14%。
面对业绩承压、偿付能力告急的困境,近日国联人寿30亿增资扩股计划的落地或为这家险企带来新转机。
4月29日,国联人寿官网发布公告披露增资扩股计划,共募集资金30亿元。
据《险企高参》了解,此次增资由8家企业联合认购,其中控股股东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联集团)按持股比例出资10亿元,剩余20亿元由7家新晋地方国资平台现金认购。
据公告披露,本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拓展寿险业务空间、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及风险抵御水平”。
此番增资后,国联人寿的注册资本将翻一倍,由21亿元大幅增加至46.58亿元。同时,该司股东阵容将扩编至16家。其中,国联集团维持33.33%的股权比例不变,稳居第一大股东之位;太湖新城资产以10.98%持股比例跃升为第二大股东,无锡地铁(9.15%)跻身第三,原第二大股东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持股比例则被稀释至7.08%,退居第四。
随着7家地方国资股东的加盟,国联人寿的国资持股占比将由92.857%提升至96.78%。
作为成立十年的险企,国联人寿此次增资已是其第二次资本运作。2023年12月,公司刚完成首轮增资,注册资本从20亿元增至21亿元,国联集团单方注资1亿元,持股比例突破30%至33.33%,触及单一股东持股上限。然而,1亿元的资本补充对于业务扩张期的险企而言仅是“杯水车薪”。
事实上,国联人寿的资本渴求早有端倪。2022年3月,公司曾发行10亿元十年期固息债券;2023年12月,公司启动首轮增资1亿元;2024年6月,国联人寿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预披露增资项目,但因未明确金额无果而终。直至此番再度启动增资计划,落地30亿元增资方案。
行业分析指出,中小险企在利率下行、投资端承压的背景下,单纯依赖股东输血并非长久之计。此次增资虽能暂时缓解资本金紧张,但如何优化业务结构、提升盈利能力,仍是其突破成长瓶颈的关键。随着国资股东阵营的进一步壮大,国联人寿能否在地方资源协同下实现突围,仍需时间检验。
将帅齐变九载掌门丁武斌挂印赵雪军内部晋升总经理
国联人寿的变局还呈现在人事布局上,今年以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均发生变更。
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丁武斌因到龄退休,于2025年4月9日辞去董事长及相关董事会职务。
据《险企高参》了解,丁武斌的职业生涯堪称国联人寿的"活历史"。早年间,丁曾在国联集团担任金融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并兼任综合金融党委书记。作为控股股东国联集团派驻的元老,其履历贯穿公司发展全周期:从2015年出任首任监事会主席,到2016年升任董事长,这位金融老将见证了国联人寿从初创到壮大的关键跨越。直至此番退休,丁执掌国联人寿近九年时间。
与此同时,今年1月,赵雪军获批出任公司总经理职务,此次履新为内部晋升。
公开资料显示,赵雪军出生于1975年10月,现年49岁。从其履历来看,赵具有丰富的寿险经营管理经验,在加入国联人寿前曾先后就职于国华人寿、中融人寿等人身险企,分别担任国华人寿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中融人寿总助、副总、江苏分公司总经理等。并于2023年正式加盟国联人寿,同年2月其担任副总经理。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公司治理核心岗位,国联人寿总经理一职历经波折。成立至今不足十年,该职位已四度易主。
回溯高管更迭轨迹,2015年冯乃宪、2016年刘清欣先后短暂执掌后,2017年4月刘清欣辞任引发连锁反应:总经理职位空悬长达五年,期间董事长丁武斌临危受命代行职权,却因临时负责人超期履职遭监管处罚。
转机出现在2022年2月,第三任总经理夏寒到任打破僵局。然而这一局面仅维持了两年时间,随着2024年4月夏寒离任,赵雪军以副总经理身份接任临时负责人。同年9月,国联人寿启动总经理市场化选聘,最终赵雪军通过内部晋升完成转正,成为该司十年发展史上的第四任总经理。
截至目前,国联人寿的高管团队由8位高管构成,呈现出“一正三副”架构,形成70后主政、80后冲锋的年龄梯队。除新任总经理赵雪军外,该司领导班子还包括副总经理张泰立(1967年2月生)、钮磊磊(兼任首席风险官,1973年10月生)、王建伟(1976年2月生),总精算师、财务负责人刘建勋(1965年6月生),董事会秘书汪涛(1983年2月生) ,审计责任人罗熹(1975年12月生),合规负责人、法律责任人、法律合规部总经理助理(主持工作)袁菁(1984年9月生)。
站在新十年发展节点,国联人寿的破局之路注定坎坷。增资扩股虽解近渴,但业务结构优化、治理机制完善、人才梯队建设等深层改革,仍需经历市场检验。在长三角保险业竞合加剧的当下,这家地方法人险企能否真正破茧?2025年年报或将给出首个阶段性答案。
来源:险企高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