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又要,用来形容今天的美国,再合适不过。
今年3月份,前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还在依赖制造业,并期望美国能够接受高达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美国肯定不能承受。”
巴尔舍夫斯基是美国前贸易代表,也曾主导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
有意思的是,在这场采访中记者还询问巴尔舍夫斯基,是否后悔主导了这个谈判。巴尔舍夫斯基说,这项协议绝对不是一个错误,它帮助数亿人摆脱贫困,并使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成为全球需求的重要推动力。
但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崛起,今天美国这头恶狼已经开始盯上了我们。
什么是贸易顺差?
贸易顺差,指的是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的贸易顺差接近1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去年我国出口减去进口,仍然还出口了近万亿美元的货物。
为什么我国能够出口如此多的货物?
做生意,其实最简单的逻辑就是只要是物美价廉的商品,自然就会吸引相当多的买家。而我国正是靠着制造业的规模化效应,以及对成本的极致把控,才导致我国的商品远销海外。
对美国来说,享受到了我国商品的物美价廉,但到头来,反而成了美国对我国加征关税的借口。
美国的想法是什么?
按照巴尔舍夫斯基的说法,我国偏离了过去的发展路径,越来越依赖制造业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并向全球市场大量输出了制造业产品。
巴尔舍夫斯基认为,这不是美国需要的,也不是世界需要的;全球面临的不是产能过剩,而是需求不足。
类似的论点,其实我们也听过很多次;包括去年美国前任财长耶伦访华时,就曾不止一次提到类似的观点,由此可见,这样的论调在美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几乎在今天成了美国主流的观点。
唯一的问题在于,美国人为什么会这么想?
原因有两点。
第一,美国自二战后,工业化实力的确在下降,在过去美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随着美国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以及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特性,美国工业化稳步下滑,这带来了美国内部巨大的贫富分化问题。
美国副总统万斯的成名作《乡下人的悲歌》,讲述的就是美国工业化衰退之后,美国蓝领群体失意的故事。
蓝领不满华尔街从全球化中赚走了大量的利润,最终这一步步体现到了美国主流界的观点上面。
而特朗普,其实早在9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对美国的贸易逆差太高不满,而当时美国逆差的主要对象,还是当年的日本。
第二个原因就是安全。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能力,本质上就是军事制造能力;2020年的新冠病毒,让美国意识到了自身工业会不足带来的危害,而之后的俄乌冲突,更是让美国开始意识到,过度依赖一个国家的供应链,可能会造成更大的风险。
基于经济和安全这两点,美国开始了针对我国漫长的打压,而从眼下来看,尽管两国在瑞士日内瓦签署了初阶段的贸易协议,但美国的打压显然也不会停止。
除了经济和安全之外,国际贸易还存在着另一个特性,即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来的,说的其实就是各国扬长避短,捡生产率高的东西干,这样整个社会的总体产出就会高。
但是另一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后来的研究结论说这不对,因为中国啥都搞,搞完袜子搞汽车,搞完汽车搞飞机,搞的大家优势都趋同了,逼得发达国家不知道干啥了。
萨缪尔森在临死前提出了一个问题:原来造自行车的现在开始造飞机,原来造飞机的造什么呢?
萨缪尔森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在共同的比较优势下,一方可能永久损害另一方的利益。
这也是今天美国针对我国的总体战略方针。
从制造业的变迁来看,基本上是这样。过去我们说比较优势理论,各国扬长避短;但同时后来者也有可能追上来,今天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这表明我们在高端制造业上的追赶非常厉害,且已经超越了。
今天为什么美国要千方百计打压我国的芯片研发制造?本质上,也是萨缪尔森提出来的观点,即在共同的比较优势下,一方可能永久损害另一方的利益。
美国怕我们如果芯片也追上来了,那么这些发达国家是真的啥也不用干了,因为只要我国在芯片山也超越了发达国家,那么按照汽车的经验来看,在产品价格上,他们绝对没有任何优势。
这个时候,发达国家还想要维持现行的高薪资、高福利模式,就行不通了。
因此,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二战后发达国家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被破坏,全球化以后两极分化严重,基尼系数上升。
从美国来看也是这样,美国华尔街、硅谷赚到了大钱,但中间美国还有一个很大的人群很失落,那就是制造业工人、中下层,他们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压力,要超过他们得到的好处。
我国这些年赚取了巨额的贸易顺差,这也导致美国的比较优势没了,这个时候经济以外的规律就要发生作用,贸易摩擦、制造壁垒,甚至国际关系紧张,就都来了。
客观来看,今天的美国还有什么地方有比较优势呢?
汽车、飞机,似乎都没有了,唯一剩下的可能就只有芯片。现在回头再看,美国如今在芯片上的管制,反而也是最严格的。
美国担心的是,我国一旦掌握了高端芯片的制造能力,那么美国工业化为数不多的优势,也会被我们蚕食殆尽。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美国要揪着我们不放的原因之一。
但我们能够不去竞争吗?当然也不行,一个经济体经济要发展,必然就需要科研创新、进步,这是大规律所在。
当比较优势理论失灵的时候,那么全球化就会变成你多我少,我多你就少的“原始丛林社会”。
这个时候,过去的和睦全球化贸易将不复存在。全球化会变得竞争白热化,且更为激烈,而经济以外的规律,还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而这些东西,今天我们都看到了。
我国制造业实力的进步,其实是非常可怕的;这么说大家还感受不到,举个例子:
从历史对比来看,我国的贸易顺差是全球最高,没有之一;美国贸易顺差最高是在1947年,但当年也只有1300亿美元;日本的最高贸易顺差在1993年,也只有1850亿美元;德国在2017年是最高的,但也只有3260亿美元;而我国,在去年的贸易顺差接近1万亿美元。
这样对比来看,也就能够感受到欧美各国对我国贸易顺差的“恐惧”。
法国总理贝鲁就曾称我国的贸易顺差是“计划取代欧洲工业”的战略结果。
消费能力决定了我国出口订单更多流向欧美,当双方的分歧和利益摩擦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就只能够扩大内需,逐步降低对欧美的依赖,然后寻找更多的新兴市场。
美国能不能消化万亿美元的顺差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国能够为全球贸易带来什么。
当分歧不可避免,竞争的出现,也不过是顺应时代。
end.
下一篇:平安价值优享混合正式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