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本级公务车配置费用为11亿元,若全部用于购买新能源车,以每辆18万元为标准,可购置6000余辆。公务车新能源化短期难显销量效应,但可释放政策示范带动效应
文|《财经》实习生 陈佳 记者 李皙寅
编辑|李皙寅
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其中提到,公务用车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应当选用国产汽车,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此次《条例》将“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 上升为中央层面的制度规范。
公务车是指国家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为了执行国家公务而专门配备的车辆。这些车辆包括但不限于军车、警车、消防车、救护车以及其他一些特定用途的车辆。公务车的种类繁多,包括轿车、越野车、商务车、中大型客车等。
“国产车质量越来越好,新能源技术行业领先,在条例背后,国产新能源汽车已经靠品质证明了自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告诉《财经》,公务车是执行公务的专用车辆,也是相关机关单位展示对外形象的窗口。一方面,国产车型的选择越发丰富,不同车型尺寸和功能均有配备,产品品质也靠谱;另一方面,国内新能源汽车消费渐成主流;在此背景下,党政机关带头选择国产车、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有带头示范效应。
据《中国政府采购报》不完全统计,2024年新能源公务用车框架协议采购入围78个品牌、987个项目包。不到三成品牌囊括超七成项目包,长安、吉利、比亚迪等品牌榜上有名。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主流。
若公务用车全面新能源化,即假设未来每年购置费中新能源汽车占比从当前逐步提升至100%,以2025年购置费11.43亿元为例,若按新能源公务车平均单价18万元(参考部分地方采购标准)计算,可购置约6350辆。
公务车新能源化短期难显销量效应。不过,这一政策是国家层面在厉行节俭的背景下,更为拥抱国产车及新能源车型所做的表率,将为新能源产业链注入新的动能,让整个产业链的创新者受益。
十年变革:公务车新能源化如何走到今天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90 年代,中国的公务用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早期主要从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口,后来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日本和欧洲的汽车也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公务车市场。直到中国汽车工业逐渐发展起来,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汽车才开始在公务用车中占据一定比例。
公务用车新能源转型始于2014年7月,国管局、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明确了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公务用车“新能源化”的时间表。要求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各省(区、市)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新购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所占比例应当分别不低于10%、20%和30%,以后逐年提高。
2024年12月,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比例要求的通知,要求“年度公务用车采购总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0%。其中,对于路线相对固定、使用场景单一、主要在城区行驶的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原则上100%采购新能源汽车。”
近年,各地在加速推进公务用车新能源化。
据湖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董诗国介绍,至2025年,全省行政事业单位新配备的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将达到80%。截至去年11月底,湖北省公共机构已建成充电桩超过1.3万个。
使用新能源汽车有助于节约运行费用。
据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估算,按每辆纯电动汽车每年运行费用节约2.5万元计算,成都市行政事业单位1万余辆公务用车,可节约运行经费近2.5亿元。2024年成都市共审批购置214辆新能源汽车,占新购置车辆的99.1%。截至今年2月,成都市党政机关共配置1564台新能源汽车。
公务车新能源化渐成主流
据《中国政府采购报》不完全统计,2024 年新能源公务用车框架协议采购入围78个品牌、987 个项目包。长安以117 个项目包(约占11.85%)领先,吉利、比亚迪等前20 品牌共入围731 个项目包(约占74.06%),不到三成品牌囊括超七成项目包。从入围品牌看,新能源车框采已超燃油车;从项目包看,其数量已接近燃油车。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2024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占全球市场的70.5%。相较于2010年的1.28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近千倍。
根据中汽协的预测,2025年,中国汽车销量有望达3290万辆,同比增长4.7%,其中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可达24.4%,累计销量可达1600万辆,渗透率有望增至48.6%。即每卖出两辆新车中,就会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
《财经》对2010年至2025年中央本级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数据进行梳理,发现公务用车领域支出的显著变化。2010年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为61.69亿元,2018年降至22.33亿元,降幅达63.8%,这一阶段的变化与公车改革逐步推进、严控“三公”经费等政策紧密相关,要求精简开支、规范用车。
2019年后数据出现波动,2021年回升至42.68亿元,主要因集中配备应急救援车辆和更换疫情期间超期服役公务用车。2025年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为42.83 亿元,其中运行费下降2.1亿元。运行费主要用于部分单位更新公务用车及各单位按规定保留的公务用车燃料费、维修费、保险费等支出。
近五年公务用车购置费与运行费呈现结构性调整,主要以运行费用为主,且运行费正在下降。运行费下降是政策刚性约束、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的共同结果,一方面,公车保险、维修等实行政府集中采购,通过规模化运作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新能源公务用车运维成本较燃油车压减,新能源车型能耗低、保养简单,长期使用节省费用。
谁是受益者?
若公务用车全面新能源化,即假设未来每年购置费中新能源汽车占比从当前逐步提升至100%,以2025年购置费11.43亿元为例,若按新能源公务车平均单价18万元(参考部分地方采购标准)计算,可购置约6350辆。
由于购置费属阶段性支出,车辆更新周期较长,并非每年大规模采购,使得运行费在年度费用结构中占主导。
公务用车全面新能源化短时间内对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直接拉动作用并不明显,主要作用还是在于良好的示范效应和信号,提升社会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间接刺激民用市场销售,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近五年数据显示,公务车成本控制严格,国产新能源车企如比亚迪、吉利等,凭借高性价比车型更易获订单。随着新能源公务车购置增加,电池配套需求上升,各地需完善充电基础设施,或利好电池供应商如宁德时代、充电桩企业如特锐德。
目前,公务用车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也存在一些困境。比如,重庆市新能源中大型客车和市政作业、医疗救护等特种专业技术用车仅四款,可供选择的车型相对不足;同时,皮卡等车型的新能源款相对燃油款要贵9 万元左右,更容易超出预算。
充电桩布局不合理也让部分单位因办公用房老旧、停车位紧张等问题难以满足安装条件,且部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充电桩功率利用率较低。
随着政策推进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务车新能源化进程将再度加速。其带动的不仅是政府采购模式的革新,更是对新能源产业链条的一次政策加持式助推。
责编 | 秦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