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的铜锣声尚未消散,绿茶集团(06831.HK)的股价已陷入破发泥潭。截至5月20日收盘,其股价报6.28港元/股,较7.19港元的发行价下跌12.66%,总市值缩水至42.29亿港元。这家以“面包诱惑”“绿茶烤鸡”走红的初代网红餐厅,在经历五年五战IPO的艰辛后,资本市场给予的却是一记重击。
五战上市之路上市首日破发
绿茶集团的上市历程堪称坎坷。2021 年 3 月,绿茶集团首次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之后因财务数据纰漏被港交所责令完备。2021年9月,招股书失效。
2021年10月,绿茶集团第二次递交招股书并通过港交所聆讯。2022 年 4 月 8 日,绿茶集团第三次递交了招股书并通过港交所聆讯。经过三次招股书失效、两次通过聆讯,绿茶集团在2022 年 10 月暂时停止上市。
2024年 6 月,绿茶集团第四次递交招股书,再次启动上市。同年12 月,绿茶集团第五次递交了招股书,并于今年 4 月通过港交所聆讯。
今年5月 8 日,绿茶集团开启招股,至13日结束。5月16日,绿茶集团正式挂牌港交所主板,每股定价7.19港元,当天收盘公司股价下跌12.52%,即便19日公司股价轻微上涨1.59%,但在20日又迎来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绿茶集团在本次 IPO 共有紫燕股份、安吉两山、沈国军、正大食品、华宝股份(300741)等8位基石投资者,募集资金8.47亿港元、募资资金净额7.46亿港元,其中,4.72亿港元将用于扩大餐厅网络,1.96亿港元则用于在浙江省设立中央食材加工设施的资本开支。
核心指标全面失守:翻台率跌破保本线,单店效益滑坡
作为中国餐饮"网红化"的先行者,绿茶餐厅曾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商业奇迹。2008年在杭州西湖边的第一家店开业后,凭借亲民的价格和特色创新菜品迅速走红。2017年获得合众集团4.5亿元投资后,绿茶集团进入高速扩张期,2018年达成百店目标,如今已拥有近500家门店。
然而,从实际经营数据来看,绿茶集团正经历从"网红餐厅"到"连锁企业"转型中的阵痛。在消费理念升级与餐饮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曾经的辉煌难以为继。而创始人王勤松在2014年定下的“翻台率4次/日保本线”已成往事。2024年绿茶餐厅翻台率降至3次/日,较2019年高峰期的6-8次腰斩。更严峻的是,30家亏损门店的翻台率(3.03次/日)竟高于集团平均水平,折射出规模扩张与经营效率的深度悖论。
值得一提的是,绿茶集团近年来核心经营指标的全面下滑,这直接挑战了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报告期内),绿茶集团实现营收分别为23.75亿元、35.89亿元、38.38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0.17亿元、2.96亿元、3.50亿元。可以发现,绿茶集团的营收增速从2023年的51.09%断崖式下滑至2024年的6.94%,.
分地区看,广东和华北两大重点市场出现负增长。2024年绿茶集团华东地区实现收入12.65 亿元,同比增长14.3%;华北地区实现收入6.27 亿元,同比减少11.5%;广东省实现收入 7.62 亿元,同比减少 6.5%;其他地区实现收入 11.68 亿元,同比增长23.4%。这种增长动能的急剧衰减与其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形成鲜明对比。
人均消费方面,2022年-2024年(报告期内),其人均消费分别为62.9元、61.8元和56.2元。更为担忧的是,绿茶集团的收入增长完全依靠店铺数量的扩张,而非单店效率的提升。2024年,绿茶所有区域的同店销售额都减少,每家餐厅平均销售额为1033万元,低于2023年的1151.9万元。2023年和2024年,其同店销售额增长率分别为26.2%、-10.3%。
这些关键指标的持续恶化,不仅反映出顾客粘性下降,也表明其品牌价值正在逐步流失。
不过,按照其规划,2025年-2027年将分别开设150家、200家及213家餐厅,并且将探索下沉市场和海外市场,计划在海外新增28家餐厅。如能达成目标,绿茶集团将在2027年餐厅总数突破1000家,公司表示,未来将尝试小型门店模式来降低成本、提升翻台率。
但根据天眼查APP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国餐饮企业注销、吊销的数量达到105.6万家,作为对比的是,2023年全年这一数据为135.9万家,2022年为51.9万家。这预示着存量竞争时代,单纯依赖开店扩张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预制菜依赖导致品牌调性受损
绿茶餐厅品牌价值下滑与其重度依赖预制菜模式密切相关。据招股书披露,绿茶已与205家第三方食材加工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其招牌菜如绿茶烤鸡等多采用预制食材加工,员工仅需将预制食材进行简单烹饪即可出餐。
这种高度依赖第三方预制食材的模式虽然帮助绿茶降低了扩张成本,提升了菜品一致性,但同时也引发了食品安全与品质的隐患。从2020年至2024年,绿茶餐厅多次因食品安全问题被媒体曝光和监管问询,包括后厨卫生隐患、食材检测不合格等事件。
2020年,媒体暗访发现绿茶餐厅河北店后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包括后厨人员偷吃客人菜品,熟食放在垃圾桶上,待加工肉类食材堆放在地上等。
2021年,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发现,绿茶广州白云第一分公司制售的绿茶葱香烤鸡,被检出大肠埃希氏菌不符合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2023年,杭州上城区市场监管局食品监督抽检显示,绿茶杭州上城分公司的大青椒噻虫胺检测值高于标准值。
2024年“佛跳墙”预制菜未标注遭投诉。以及随后证监会对其预制菜占比的专门问询,都凸显了预制菜模式面临的消费者信任危机。
当前,在黑猫平台累计231条投诉中,食品安全等问题持续消耗品牌信誉。
此次IPO募资中约26.3%将用于在浙江省建设自营中央食材加工设施,预计2026年第二季度建成投产。这一战略调整虽然有助于从源头提升食材品质控制,但在预制菜整体面临消费者信任危机的当下,能否扭转品牌形象下滑趋势仍存疑问。
从网红餐厅到资本市场王勤松的担子不轻松
绿茶港股上市的冷淡表现与同期新上市的其他消费品牌形成鲜明对比。同为本月上市的沪上阿姨公开发售获得3616.83倍认购,IPO首日涨幅达7%;今年2月上市的古茗至今涨幅达62.5%;3月上市的蜜雪冰城则创下5258倍的惊人认购纪录,而绿茶集团的公开发售获317.54倍认购,差距较为明显。
这种差异化表现不仅反映了投资者对绿茶集团商业模式的担忧,也折射出港股消费赛道的明显分化。
在上市仪式上,绿茶集团董事长王勤松说,从2008 年在杭州西湖开设第一家绿茶餐厅,绿茶集团走过了 17 个年头,最终站到了国际资本舞台,“能够成为港股市场一员,开启了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绿茶集团开启全新叙事,王勤松的担子并不轻松。
毕马威中国的研究显示,2024年上半年市值在10-50亿元的上市餐饮企业面临最大压力,营收同比下滑8.7%,而市值在50-100亿元的企业则实现17%的增长。
消费赛道走向分野,“初代网红” 绿茶集团又将驶向怎样的远方?不过,与股价破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董事长王勤松的薪酬却连年大涨。2024年,王勤松的年薪达到201.1万元,较2023年104.5万元上涨92.4%,较2022年的40.9万元上涨391.7%。
在终端需求变化、竞争加剧和消费下沉的大环境下,绿茶集团依靠简单开店扩张的粗放式增长已无法持续,如何在产品创新、品牌升级和供应链优化上寻求突破,将决定这家"初代网红"餐厅能否在资本市场重获青睐。当资本市场的耐心与消费者的热情同步消退,这家曾创下单日14次翻台纪录的初代网红,需要找到比扩张更动人的新故事。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