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预计全球长期利率将继续上行,上行速度过快或引发系统性风险。
5月25日,高盛的宏观交易员Cosimo Codacci-Pisanelli和Rikin Shah发布研报表示,本周市场焦点集中在长端利率。尽管美国、欧洲、英国、日本各自面临不同压力,但背后的全球共性非常明确,财政赤字高企、债券供给增加,而结构性买家却在减少,导致长端利率成为市场主要的压力“释放阀”。
高盛警告,除非财政或货币政策出现重大转变,全球长期利率正继续上行,利率上行速度将至关重要,若上行加速,可能冲击股市与汇市,成为潜在“系统性风险的触发器”。
美国赤字可持续性依然堪忧,预计美国30年期美债收益率可能突破6%,对资产定价构成系统性压力。虽然当前利率上行速度较慢、波动性低,对股市的冲击有限,美股仅表现为涨势放缓,但一旦长端利率加速上涨,可能引发股市大跌,并收紧金融条件,甚至像触发熔断机制一样带来系统性风险。
欧洲经济数据疲软、通胀下行、贸易冲突升级,使得6月降息已成定局。英国方面,服务业通胀超预期强化了鹰派立场,但市场反应温和,需重点关注6月中旬公布的4月工资数据,若放缓,将支持继续降息。若工资依然高企,8月降息预期恐将动摇。
日本则面临类似英国的长端结构性风险,寿险机构从最大买家变为净卖家,叠加政府加大发债、央行转鸽,供需错配加剧,而且日本央行暂无政策调整迹象。下周日本长端国债拍卖值得高度关注。
一、美国:长端利率上涨是财政赤字后遗症
高盛指出,市场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从未真正消失。随着经济衰退概率下降,当特朗普的新财政法案在国会通过时,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重新成为焦点。
从法案细节看,整体上来说,该法案账面上不会进一步扩大赤字(扣除预期关税收入后),但也没有任何减少举债的意愿。法案的结构是“减税快、减支慢”,即减税规模高于预期、且更多集中在前期实施,而削减开支的措施更偏向后期推进。
这让市场对未来赤字路径仍旧悲观,这事足以让穆迪决定下调美国信用评级,而且高盛认为这更像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同时,财政部长贝森特口风也变了,年初还大力支持财政整顿,现在却发生明显转变。
一开始美国政府要把财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结果现在甩锅称这是上届政府搞出来的烂摊子,甚至强调“我们没让赤字继续恶化”就是政绩。高盛指出,看起来美国未来维持7%的赤字可能常态化。
目前,美国是所有发达国家里“增长弱、通胀高”这对组合最差的,美国例外论也逐渐消退,使得长端利率和美元汇率成为“泄压阀”,所以市场开始重新定价长端利率。
如何补救?有什么办法能刹住长端利率继续涨?高盛列了5种可能的方式:
(i) 降低政府支出,但现在政治氛围不支持,政府还在讲发展优先、刺激经济。
(ii) 美联储或财政部干预。可能在下次季度再融资公告(QRA)中加大国债回购规模,但这个工具只是短期调节,不是真正能压住长期利率的办法。
(iii) 提高美债需求的政策激励。比如放松监管(如SLR规定)或继续给买债的机构减税,这些政策已在推进中。
(iv) 美债的避险功能重新被看好。如果未来市场波动大,大家可能又开始买美债当避风港,但这得看相关性回归。
(v) 宏观基本面明显恶化。比如突然出现经济下行、金融风险等黑天鹅,才可能触发降息潮,带动利率掉头向下。
高盛指出,就目前来看,上述提到的五种刹车方法都没法真正支撑市场,所以长端利率还会继续上涨。但利率上涨的速度很关键:
当前利率上行速度较慢、波动性低,对股市的影响有限,所以美股只是涨势放缓,还没有转头向下、大幅走跌。
若利率加速上涨,可能引发股市大跌,并导致金融条件指数(FCI)收紧,甚至像触发熔断机制一样产生系统性冲击。值得注意的是,若美元持续贬值,这可以缓冲利率上涨所造成的金融紧缩压力。
那30年期美债到底能涨到多高?高盛总结道,在美国潜在增长率为2至2.5%、通胀率在3%、赤字长期接近7%的情况下,那么30年期美债收益率更可能接近6%而非5%。实际上,30年期美债已经自去年10月23日以来首次突破5%。
二、欧洲:数据走弱,贸易冲突升级,推动继续降息
高盛称,原本市场以为中美达成贸易协议和股市反弹后,欧元区情绪会改善。结果,欧元区意外低于荣枯线,一季度协商工资增速低于预期、不到去年同期峰值的一半,加上特朗普提出“对欧盟征收50%关税”的想法,使得市场预期欧央行6月降息已成定局。
另外,截至5月初,GIR通胀预测模型的即时预测值为3%-3.5%,这已经低于欧洲央行的预期,说明现实情况更冷,增加了通胀低于目标的风险(欧央行中期通胀目标为2%)。因此,欧央行内部鸽派人士,特别是欧央行首席经济学家Philip Lane会拿这个说“还得继续降息”。
不过,本周影响短期定价的最大因素是特朗普的言论,表明美欧贸易谈判缺乏进展。特朗普喊话要对欧盟征收50%关税,这个数字很夸张,更像是向欧盟施压,迫使他们在谈判中让步,进一步加剧欧洲经济下行的风险。问题是,美国开出的条件,在高盛看来对欧盟根本不可行,做不到。所以接下来很可能就是美国对欧盟加征更高关税,然后欧盟反击。
欧央行很可能在6月会议上,下调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若6月降息25基点后,政策利率将降至2%,欧洲央行可能会把表态变得更中性一点。市场主流观点认为欧央行将在7月暂停降息(市场只定价了9个基点),而且就连一贯鸽派的欧央行委员Stournaras本周也支持7月“先歇一歇”的观点。
如果真有人坚持鹰派,他们的理由是,核心通胀还很顽固,比如他们预测今年第四季度核心通胀还会在2.4%,高于欧洲央行3月份预测的2.1%。还有一个鹰派理由是,贸易冲突缓和,全球增长下行压力变小。不过,特朗普最近又喊要对欧盟加50%关税,说明美欧贸易战有升级风险,经济反而可能再受拖累。
高盛上周建议,做多7月欧洲央行利率决议是个很不错的交易方向,而目前市场已经为7月降息预期定价了34个基点,虽然“非对称性”稍微没那么大了,但还是值得持有。
如果欧洲央行7月暂停降息了,高盛认为9月再突然恢复降息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已经连续降了7次息,又突然停一下,再继续降就显得很奇怪,除非出现了非常重大的新信息。因此建议投资者继续持有对7月降息的多头仓位,同时继续做空短期波动率。
三、英国:服务业通胀超预期,央行难转鸽
高盛称,英国通胀超预期,会让鹰派更有底气。
本周英国服务业通胀大幅超预期,实际为5.4%,显著高于市场预期的4.8%及英国央行预测的5%。这给央行内部的鹰派代表Pill提供了更多政策收紧的理由,货币政策将趋于更谨慎。
虽然部分鸽派观点认为这次通胀超预期主要由波动性较大的项目(如车辆税、机票、旅游)推动,剔除这些后“核心服务通胀”的实际水平比5.4%要低。但高盛提醒,这种看似合理的解释有时反而掩盖了真实压力,不能轻易忽视。
目前英国工资仍处于偏高水平,6月中旬即将公布的4月工资数据(新财年第一季度)将成为关键节点。高盛认为,英国央行副行长Lombardelli表示的那样,如果数据开始回落,将有力支持英国央行继续降息甚至加快降息节奏。
高盛GIR团队坚信,今年英国工资增速将继续放缓,而且降得比英国央行预期还快,理由包括:
① 第一季度工资增长已经明显在放缓;
② 新签薪资协议涨幅低于去年;
③ 劳动力市场出现降温迹象;
④ 英国央行DMP调查显示,企业预期未来工资涨幅将下降。
但高盛也警告,如果工资数据依然顽固高企,市场对8月降息的信心将受到冲击。
虽然通胀数据爆表,但市场整体反应相对冷静。短端利率并未出现大幅抛售,相比英国以往类似通胀意外,这次算温和处理。
这说明市场对未来利率的下行空间预期已经较为充分,当前仅定价约60个基点的降息,继续做空空间有限,反而为多头创造了“赔率更优”的机会。
所以高盛的建议是,继续持有短端利率多头仓位,但要用期权方式来控风险。
四、日本:最大买家寿险公司转为净卖家,长期债券面临结构性抛售
今年迄今,日本30年期国债收益率年内已上升70个基点,而10年与30年期之间的利差自4月初以来陡峭化了50个基点,长端利率压力明显抬升。
本周市场疲软的直接导火索是一场疲软的国债标售,日本20年期国债尾部收益率高达13.75个基点,创下1987年以来最高。投标倍数(需求)则降至2012年以来最低。
日本寿险公司需求下降是这波长端抛售的核心因素之一。过去4-5年间,寿险公司一直是长期债券的最大买家,他们需要用长期资产匹配自己的长期负债,也就是弥补久期缺口。
但现在情况变了,寿险公司过去几年买了太多长债,资产端久期已经被拉长。最近利率上涨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同时也压缩了负债端久期,结果是久期缺口从正变负,买长债反而成了负担。
高盛估算,截至去年12月,日本寿险行业的平均久期缺口为-1.6年,而在2024年9月时已是-1.5年。这种买家脱钩,很可能是结构性变化,不是一时的调整。
更明显的是,即便在过去通常会加仓的财政年度末时点,寿险机构也没有回头,反而在2月和3月连续成为净卖家。
偏偏在此时,日本政府还在加码发债,但财政状况却没有丝毫改善。本周日本政府宣布,将推迟实现“财政初级平衡”目标(即收支不赤字),这意味着债务供给还将继续增加。
更令市场担忧的是,日本央行在4月2日后,态度明显转鸽,尽管国内通胀仍然高企,却没有进一步加息或紧缩的迹象。市场因此要求更高的期限溢价,才肯接盘长端债券。
高盛指出,这并非日本独有的困境。英国就是一个先踩雷的典型例子。当时英国养老金(LDI)买长期国债需求下降,恰好又遇上英国政府财政扩张、发债激增,导致市场抛售长端国债,收益率曲线大幅陡峭。
英国债务管理办公室(DMO)曾试图通过缩短国债平均发行期限(例如少发30年、50年,改发短债)来缓解压力,但市场并不买账,长期利率预期仍接近历史高位。英国的经验表明,在全球普遍财政放松、债务供给增加的背景下,这种局面是非常难扛的逆风。
理论上,日本央行可以通过放缓量化紧缩(QT)节奏来缓解长端压力,例如减少抛售、维持购债规模。但目前来看,日本央行并未释放任何调整信号。其余可选路径包括收紧财政或货币政策,或者宏观经济前景可能出现外部恶化。
高盛警告,短期内供需格局不太可能快速改善,因此收益率曲线陡峭化的趋势可能还会延续,尤其是接下来的长端国债拍卖将是关键观察点。
高盛表示,最令人意外的是,这波长端抛售目前对其他宏观资产尚未形成显著冲击。但高盛预计在某个时候,股市和货币市场都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长端利率上行的趋势还会持续
高盛总结称,本周市场焦点集中在长端利率。尽管美、欧、英、日各自面临不同的压力,但背后的全球共性非常明确,即赤字高、债券供给多,买家却在减少,长端利率正成为主要的“释放阀”。
这种供需错配不会立刻爆发,但影响已经逐步显现。除非宏观政策或财政路径出现实质转变,长端利率上行的趋势还会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长端债券抛售的速度至关重要。因为到目前为止,长端利率的抬升节奏确实压制了股市反弹,但尚未造成全面金融紧缩。
目前美国前端利率“很无趣”,衰退预期下降、降息门槛更高、数据敏感度减弱。
欧洲方面,6月降息已成定局,工资放缓和贸易谈判停滞为后续降息降至2%以下打开空间。
英国通胀超出预期,打压做多短端利率交易,但市场反应温和反而增强了做多信心,因为现在的风险和回报出现了“不对称的好机会”。
日本则和英国之前的剧本非常像,日本长端需求锐减。下周日本长端国债拍卖值得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