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连跌四年后,三只松鼠在2024年重回“百亿俱乐部”。
日前,三只松鼠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若顺利在港股上市,它将成为首家“A+H”股双重上市的中国零食公司。而年入超百亿的业绩,为这位零食大王冲击港股IPO增添了底气。
据招股书,2022—2024年,三只松鼠实现收入分别约为72.93亿元、71.15亿元、106.22亿元;对应实现净利分别约为1.29亿元、2.2亿元、4.07亿元。
中国零食市场中,三只松鼠去年的销售额排名第四,仅次于三家国际巨头:玛氏、亿滋国际、百事;只看中国零食企业,三只松鼠的零售额排名第一(排名前五的还有旺旺集团、达利食品、盼盼食品、良品铺子)。
2019年,三只松鼠成功登陆深交所,被誉为“国民零食第一股”,上市当年营收达到101.73亿元,巅峰期市值逼近400亿,创始人章燎原的个人财富随之暴涨,荣登《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成为安徽当年的新首富。
然而此后,零食大王的业绩却一路滑坡,2022年交出史上最差成绩单——同比2021年营收暴跌25亿元,净利润锐减68%,总市值两年间蒸发280亿元,被戏称“三只松鼠瘦成一只”。
2023年起,“松鼠老爹”章燎原定下了一个总战略:高端性价比,宣称要构建起“全渠道+全品类”的经营模式。此后,“松鼠”动作不断——重构供应链、开卷低价、重仓内容电商、入局量贩零食和硬折扣渠道,这家公司的未来被定义为“制造型自有品牌零售商”。
三只松鼠的转型战略已见成效。从一家网红代工品牌到百亿零食巨头,跨越低谷期的三只松鼠正在找回曾经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在“量贩派选手”搅动的零食江湖里,它仍然面临竞争对手、线下渠道、流量成本的多重考验。
作为一家全品类零食品牌,三只松鼠以坚果为王牌,又拓展出烘焙食品、综合零食、肉制品、干果等品类。截至去年,品牌拥有超过1000个SPU(标准产品单位),一年推出了600多个新SPU。
2024年,坚果仍然是松鼠的业绩支柱,营收占比为50.5%,占比第二、第三的分别是综合零食、烘焙食品,其中综合零食增速最快(如巧克力棒、膨化零食、饼干等),占比从2022年的12%提高到2024年的19%。
一手维稳坚果大盘,一手开启“广撒网”模式,三只松鼠的多品类布局有助于分散单一品类的风险、拉高整体毛利率水平,比如业绩排名第二的综合零食,毛利率达29%,在所有品类中最高。
据招股书,三只松鼠2022年—2024年的整体毛利率分别为26.2%、22.7%、23.8%。公司称,2023年毛利下滑的原因是原材料涨价和物流成本,2024年因为供应链优化回升。
毛利率水平的变动,还可能与产品降价相关。
2022年—2024年,三只松鼠坚果的平均售价分别约为4.97万元/吨、4.82万元/吨、4.37万元/吨,呈持续走低态势。终端体感显得更直观,2023年,品牌曾在抖音打出19.9元/10包/360g的夏威夷果,相较超市等线下渠道价格砍半,几个月内销售额破亿元。
“定价一定要克制贪婪。暴利是在培养对手,垄断是在自掘坟墓。”章燎原反思过,三只松鼠过去很多产品确实卖贵了。
在他提出的“高端性价比”构想中,希望在总成本领先的前提下实现高品质和差异化的商品,而这一切实现的最佳路径是自有品牌,唯有自有品牌才能解决商品定制和全链路优化。
这种基于自有品牌优化供应链的思路,率先在一颗颗坚果身上落实起来。
过去数年间,三只松鼠悄悄建起了四大坚果品类示范工厂,打造出每日坚果、夏威夷果、开心果、巴旦木、腰果、坚果乳等超20款亿级大单品,同时推动从树坚果到籽坚果的品类延伸,其中瓜子、花生、板栗和豌豆的单品销售额均已超亿元。当前,公司自有8家工厂均生产坚果为主,其他零食采用OEM生产,形成“核心品类重资产、长尾品类轻运营”的混合模式。
构建“全品类”矩阵的同时,三只松鼠也在探索以品类运营为核心的多品牌增长路径,其定位于“儿童高端健康零食”的子品牌小鹿蓝蓝,在2024年上新了超百款产品,拿下了7.94亿元营收,同比2023年的5.88亿上涨了35.0%。
据财报所述,三只松鼠后续将延续小鹿蓝蓝的成功路径,进一步孵化化超大腕(方便速食)、蜻蜓教练(健康轻食)、东方颜究生(中式滋补)、巧可果(巧克力)、围裙阿姨(预制菜)、第二大脑(咖啡)、金牌奶爸(宠物食品)等多个子品牌,拓宽更多垂直品类覆盖,初步构建多品牌矩阵。
此次赴港IPO募投,自建供应链更是被提到了新高度:不只要将自有生产从“坚果”推及到“全品类”,更透露出进军饮料市场的野心。
招股书显示,三只松鼠计划在华东地区新建9座加工工厂、在西南地区新建6座加工工厂、在华北地区新建9座加工工厂、在华南地区新建5座加工工厂及一座分拣及包装工厂,还计划在越南及柬埔寨新建加工工厂。
届时,坚果类年总产能约为63500吨;零食、烘焙食品等年总产能约为150000吨;坚果牛奶饮料类年产能约为4200吨;分拣及包装类年总产能约为110000千包。
创业早期,代工模式曾为三只松鼠低成本试错市场、轻资产快速扩张提供了便捷。回顾2019年,章燎原还公开表示过“要坚定采取代工模式”,对自建工厂的经济性抱有质疑。
代工模式使得品牌能够灵活进退,但劣势是对供应链缺乏系统掌控,一方面可能导致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不利于品牌深度介入产品定制、成本控制,需要让渡生产环节利润。
时至今日,章燎原正在为三只松鼠一步步撕掉代工标签。
自建供应链、形成各地产业集群,能帮助品牌快速响应市场趋势,实现供应链端的降本增效,做到在降价的同时保证毛利率回升,这也是三只松鼠如今将自己称为“制造型自有品牌零售商”的原因所在。
除了靠“代工”突围闻名,三只松鼠还有一大标签是“网红”。
2012年,电商零食还是新物种,率先进场的三只松鼠当年上线天猫仅65天就跃居坚果类目TOP1。次年,再获今日资本、IDG资本投资的三只松鼠拿下了大展拳脚的资本,开启大规模线上营销,在流量滋养下一路成为有国民认知度的网红品牌,屡屡刷新双11、年货节战报。
然而过去十多年间,准入门槛较低的零食行业涌入更多竞争者,线上营销+线下代工的模式被效仿,导致产品同质化趋势,性价比时代的到来,又进一步推动行业卷入价格战。三只松鼠的业绩在电商红利消退、竞争格局变动中承压。
对此,章燎原反思道:“早期做电商的时候,三只松鼠是有创新优势的,后来大家都做电商了,还有新电商的崛起,(公司)就必须重构优势了。”
一场名为“D+N(短视频+全渠道)”的电商渠道变革由此拉开。
据招股书,2024年,三只松鼠来自电商平台的收入为47.72亿元,占比44.9%(此处电商平台主要指传统货架电商,包括零售和批发收入),仍然是最首要的渠道。
而来自短视频平台的收入为26.35亿元,占比为24.8%,成为第二大销售渠道,相当于线下分销商(13.9%)加批发客户(10.9%)营收之和。聚焦来看,2022年至2024年,三只松鼠在抖音的营收额由5.51亿元增长到21.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9.27%。
对成熟品牌而言,如今的渠道之战早已是全域之战,如何对各个平台进行差异化角色定位、形成相互协同和牵引效应,是今天的渠道竞争赛点。
D+N策略能够奏效,是由于短视频平台“内容驱动购买”的路径能激发闲逛型需求,叠加零食单价低、决策成本低的品类特点,更容易形成冲动消费;再放眼全局,短视频平台的流量优势,一定程度带动货架电商、线下分销等全渠道销售,形成协同增长。
与此同时,据三只松鼠称,内容平台还承担起“新品发动机”的功能,以批量化单品的小规模测试打造出内容大单品,带动全渠道爆发。去年,品牌曾在短视频平台推出水牛乳千层吐司,直播单日卖出超过100万袋后,加大全渠道推广,2024年成功创下单品超千万的业绩。
找到流量新解药的三只松鼠重新拾回“网红”光芒,2024年线上一共售出了74.07亿元。不过,相较初出茅庐之际,如今的“网红”身份需要支付更昂贵的成本代价。
2019年至2024年,三只松鼠累计使用广告平台服务及推广费近60亿元,其中2024年就花去12.24亿元,占销售费用65.5%,以流量换销量的策略,若无法沉淀为品牌力资产反哺,将有可能无力支撑业绩的可持续增长。
对流量高手三只松鼠来说,线下一直是一块“难啃的蛋糕”。
2019年上市后不久,三只松鼠一度重仓线下,喊出“5年内开出万店”的计划。但这场激进式扩张的结果不尽人意。
直营与加盟并行的门店模式,给供应链端、公司管理都带来考验,相关费用全面飙升。而线下促销活动锐减,与电商价格体系不一,使得产品缺乏竞争优势,有加盟商称自己更像是“品牌的宣传阵地”,回本周期延长。
“万店计划”在2023年宣布破产,三只松鼠一年关了549家线下门店。而同期,以量贩零食、硬折扣超市为代表的线下零售新业态来势凶猛。
2021年起,以零食很忙、赵一鸣为首的量贩零食店高速扩张,两者于2023年合并为“鸣鸣很忙”,今年4月宣布征战港股IPO,其招股书显示,公司2024年的营收为393.44 亿元,净利润为9亿元,门店数量14394家。另一大巨头万辰集团,旗下拥有好想来、陆小馋、老婆大人等品牌,去年量贩零食业务营收318亿元,门店数量14196家。
量贩零食赛道形成“两超多强”的格局,以“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称霸线下,三只松鼠除了需要面对两家万店巨头,还需面对零食优选、零食有鸣等新品牌的挑战。
近三年来,三只松鼠来自线下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34.34%、30.41%、30.27%,变动不太大,去年其线下渠道收入同比增长48.62%,主要依赖分销渠道,直营店收入占比不足10%。
有关再战线下,章燎原显得决心十足,他认为,“零食行业的主战场在线下,企业要做得更大,一定要进入线下。”未来2—3年,他希望扭转三只松鼠的营收结构,将线上和线下占比从7:3调整至5:5。
相较此前“躬身入局”,章燎原这次选的路子是收购并购,不只想要搭上量贩零食的末班车,还要积极布局全品类硬折扣赛道——
2024年底,三只松鼠宣布豪掷3.6亿元“买下”三家公司:收购湖南“爱零食”、天津“爱折扣”以及安徽“致养食品”的控制权,此番动作后,加上品牌自有的300余家零食店,三只松鼠的线下零食店总计超2000家。
招股书中,三只松鼠同样提到,募资所得将用于强化线下门店网络,在显著位置设立旗舰店和样板店,为三只松鼠及折扣加盟商提供支持等。
从必要性看,线上流量成本走高,线下渠道成为三只松鼠必须补足的阵地,而量贩零食店的密布也在倒逼其转型,卷入一场“社区型流量入口”争夺战;
从可能性看,三只松鼠在供应链端从贴牌代工转向自主制造,组织端转向品销合一的小单元作战模式(每个业务单元独立核算损益),将更有可能实现全链路成本控制和逆向产品定制,打造足够低价的“硬折扣”商品,随着量贩零食店和硬折扣超市的下沉,有望扩大其线下市场的覆盖率。
从自建供应链、重构线上阵地、押注线下双重业态,再到入局母婴、宠物、预制菜等新赛道,对多元发力的三只松鼠而言,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提高投入的确定性,将成为一项新挑战。
营收重回百亿、净利连连增长,为安徽零食大王的再出发重树起信心。此番闯关港股IPO,或能为它打好下一轮硬仗积蓄更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