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泽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尽快推出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一揽子政策,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市场主体提供精准服务等
文|《财经》研究员 程维妙
编辑|张颖馨
继去年“924”一揽子金融政策发布后,又一波提振经济、稳楼市股市的大礼包将发放。
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并在约100分钟时间内回答了十个市场关切问题。
据悉,金融监管总局将推出八项增量政策。“包括将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尽快推出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一揽子政策,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市场主体提供精准服务等。”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
另据李云泽介绍,今年以来,金融运行总体稳健,监管政策效应持续显现,服务质效有力提升。其中在房地产金融政策显效方面,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创2022年以来单季最大增幅;与此同时,目前商业银行审批通过的“白名单”贷款增至6.7万亿元。
房地产“白名单”贷款增至6.7万亿元
在此前“924”大礼包中,房地产金融政策“四箭齐发”备受关注,涉及调整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延长“金融16条”等政策期限、优化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等内容。
在今日发布会上回答稳楼市相关问题时,李云泽介绍称,“房地产市场的积极变化在信贷数据上已有所体现。今年一季度,房地产贷款余额增加7500多亿元,其中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创2022年以来单季最大增幅,住房租赁贷款同比增长28%。最近一些来华的头部国际投资机构也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价值正在逐步显现。”
同时,扎实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支持打赢保交房攻坚战。李云泽表示,目前,商业银行审批通过的“白名单”贷款增至6.7万亿元,支持了1600多万套住宅的建设和交付,有力保障了广大购房人的合法权益,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供了重要支撑。
不久前的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对稳定楼市提出明确要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对此,李云泽称,“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完善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包括房地产开发、个人住房、城市更新等贷款管理办法。同时,指导金融机构继续保持房地产融资稳定,有效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强化对高品质住房的资金供给,助力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财经》表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已有超过200个城市发布了超过300次房贷政策,一、二线城市在3月-4月出现了明显的“小阳春”,但部分城市还需要更多的政策刺激以稳定市场。
“此次监管进一步从多个维度为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中,完善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办法,指导金融机构保持房地产融资稳定,能够为房地产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强调有效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能够更好地匹配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张大伟称,随着楼市政策加码,市场“小阳春”延续到5月的可能性加大。
精准服务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市场主体
自特朗普2025年执政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企业生产经营形成压力。李云泽表示,在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的背景下,将制定实施银行业保险业护航外贸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具体包括:
一是强化金融纾困。将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扩展至全部外贸企业,推动银行加快落实各项稳外贸政策,确保应贷尽贷、应续尽续。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经营暂时困难的市场主体,“一企一策”提供精准服务。
二是加力稳定出口。优化出口信用保险监管政策,提高承保能力,提供优惠费率,实施快赔预赔,稳定企业接单和出口信心。督促机构做好跨境电商、海外仓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支持发展专属保险,引导银行推出综合性、一站式服务,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
三是助力扩大内销。强化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的融资保障,指导组建“内贸险共保体”,推出专属产品,推动内贸险扩面提额。多措并举支持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为外贸企业拓销路打开空间,助力加快内外贸一体化。
华源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告诉《财经》,“受关税政策冲击,部分外贸企业或存在资金回流压力,尤其依赖美国市场的企业受影响更大,因此需要信贷、发债等融资支持渡过难关。具体支持细则有待后续政策明确。”
事实上,解决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是近年金融主线工作之一。去年10月,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启动,据李云泽介绍,目前,各地累计走访经营主体超过6700万户,发放贷款12.6万亿元,其中约三分之一是信用贷款。
李云泽透露,近期金融监管总局还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出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的一揽子政策,重点从增供给、降成本、提效率、优环境四个方面发力。
AIC股权投资试点加力扩围
“我们支持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下称“AIC”),近日即将陆续批复,今天我们就会批复一家,推动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在发布会上,谈及下一步如何健全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时,李云泽表示。
5月7日下午,据金融监管总局官网,同意兴业银行筹建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名称暂定)。这意味着,第六家持牌AIC、首家全国性股份行AIC即将落地。
此前,AIC仅有五家,分属于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在2017年成立初期,AIC主要为解决银行不良资产和企业杠杆率较高的问题,而后伴随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以及银行参与企业股权投资的渐进式改革,AIC的业务范围渐从以债转股为目的股权投资业务,向更广阔的股权投资领域延伸。
去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的通知》,将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设立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由上海扩大至北京等18个城市,并纳入稳经济增长一揽子增量措施抓好落实。今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通知》,优化完善试点政策。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加力扩围,目前签约意向金额突破3800亿元。”李云泽说。
对于AIC扩容,廖志明表示,过往已有成功案例,有的企业经大行AIC投资后成功上市,此次主体扩容意味着对银行业股权投资加大支持力度,扩大一级市场投资。
发布会上,李云泽还披露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系列最新数据:截至目前,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增速是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的近三倍,科技保险提供保障超过两万亿元等。
据悉,除了扩大股权投资,围绕健全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金融监管总局下一步将采取的举措,还包括优化信贷服务和强化保险保障。
其中在优化信贷服务方面,将推动建立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的专项机制,支持银行有序设立科技金融专门机构,鼓励探索长周期的科技贷款绩效考核制度。近期,“我们正在修订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将尽快出台实施,进一步释放并购贷款的潜力,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李云泽称。
责编 | 张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