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网援引塔斯社报道,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安德烈·鲁登科表示,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就准备向中国输送多少石油。对于如果美国对华石油供应降为零,中国会否购买更多俄罗斯石油的问题,鲁登科答复说:“我认为,中国的行动首先将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如果国家利益要求购买石油,中国当然会这样做,这是我们中国朋友的选择。”据报道,专家认为,如果保持目前的关税税率,美国对华原油出口或在未来几个月降为零。
特朗普(资料图)
此番表态正值中美能源贸易面临转折点。近期,中国对美加征的进口商品关税使美国原油加工成本陡增,中国炼油企业采购意愿显著下降。行业分析师指出,若现行关税税率维持不变,美国对华原油出口或在未来数月内归零。2023年,美国对华原油出口量已较峰值缩水60%,仅占中国总进口量的4%。相比之下,中俄能源合作持续深化。数据显示,2023年俄罗斯对华出口原油7500万吨,同比增长24%,占中国进口总量19%,稳居第二大供应国。
自特朗普政府于4月初将美国对华关税税率累加至145%以来,这场“经济宏图”已从贸易领域蔓延至能源命脉。数据显示,美国对华原油出口仅占中国进口总量的1%,但在中方对美商品加征125%关税的反制下,美国石油彻底失去价格优势,炼油商无利可图,出口归零已成定局。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的应对堪称“以柔克刚”。一方面,与俄罗斯、阿联酋、阿曼等国的能源合作迅速扩容,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供应网;另一方面,内需市场与科技自主双轮驱动,让“卡脖子”成了伪命题。
普京(资料图)
而此时俄方此次承诺的核心在于动态调整供应量,这种灵活性得益于两国成熟的运输网络和长期协议框架。对俄罗斯而言,中国市场的稳定性如同“压舱石”,能抵消全球油价波动对经济的冲击。2024年因地缘冲突导致的国际油价暴跌曾让俄能源收入缩水12%,而对华出口的持续增长弥补了这部分损失。对中国来说,多元化的供应来源意味着能源安全网的加固——相当于在“能源保险箱”里多放了一把钥匙。经济分析师指出,长期协议价与现货市场价格形成对冲,缓冲突发风险。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中俄之间日益密切的合作也反映了当前国际形势下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在全球能源市场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占鳌头。因此,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共赢的局面。对中国来说,除了与俄罗斯深化合作外,还积极拓展与其他能源出口国的联系,以确保自身能源供应的安全与稳定。与此同时,美国在贸易战中的表现不佳,也让其他国家对其实力产生了怀疑。长期来看,如果不能调整策略,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力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石油开采(资料图)
而此时的中俄关系,正如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国家研究所所长阿列克谢·马斯洛夫教授所说:"以前中国只是俄罗斯的朋友,而现在则是主要的合作伙伴。"这个简单的评价背后,是两个大国从单纯的地缘政治邻国到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的深刻嬗变。近年来,在经贸合作不断突破的两国在政治、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互动也日益紧密,展现出新时代大国关系的全新图景。其中能源合作就像是两国关系的"定海神针",稳稳地支撑起了经贸合作的大厦。
总之,往前看,中俄关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能源上,“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已经在规划中,预计2030年投产,每年能多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科技上,两国在5G、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系统上的合作会更深入。军事上,联合演习和军工研发还会继续,可能会扩展到太空领域。只要双方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这些问题应该都能通过谈判解决。未来,中俄可能会在“一带一路”和“大欧亚伙伴关系”上找更多结合点,把合作推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