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小米SU7的终端销量数据揭晓,这份榜单不仅揭示了SU7的市场热度,更意外暴露了中国城市消费力的新格局——新一线城市集体“狂飙”,传统一线城市分化明显,北京甚至跌出前十。这场销量暗战中,谁在领跑?谁又黯然失色?数据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市场信号。
(说明:数据图表源自易车)
新一线“霸榜”:杭州登顶,13城瓜分半壁江山
在销量TOP20城市中,新一线城市占据12席,贡献了榜单总销量的61%。杭州以1,866辆的绝对优势夺冠,成都、武汉、郑州紧随其后,销量均破千。这一现象与近年来新一线城市的经济崛起高度契合:
首先是,产业与人口红利。无论是杭州的互联网经济,还是成都的消费活力,亦或是武汉的制造业基础,都吸引了大量年轻高收入群体,成为新能源车的主力消费人群。
其次是,政策倾斜与基建完善。相比较而言,新一线城市在充电设施、购车补贴上的投入更具针对性,例如杭州对新能源牌照的宽松政策,直接刺激了销量增长。
反观一线城市,仅上海、深圳、广州跻身前五,北京以681辆位列第12名,与南昌、温州等二线城市同处在后10名之列。这一反差或与北京严苛的牌照限制、高昂的用车成本,以及竞品(如特斯拉、蔚来)的激烈竞争有关。
一线城市“冰火两重天”:上海领跑,北京为何“失声”?
一线城市中,上海、深圳、广州销量均超千辆,但北京却成为“掉队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政策天花板。北京新能源指标需排队摇号,直接压缩了小米SU7的生存空间。
第二点,竞品围剿。上海盘踞了特斯拉超级工厂,深圳有比亚迪总部,消费者对当地新能源品牌的认同感更高;而北京市场更依赖传统豪华品牌,新能源赛道尚未形成绝对优势。
第三点,渠道布局差异。小米线下门店在新一线城市的扩张速度更快,而一线城市的高租金和饱和市场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渠道渗透率。
二线城市“黑马”涌现:南昌、温州、济南的逆袭逻辑
榜单中,南昌、温州、济南、佛山等二线城市异军突起,销量逼近部分新一线城市。笔者认为,这背后暗藏两大趋势:
一是,消费下沉的加速。二线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叠加小米SU7的性价比优势(对比同级车型价格低10%-15%),激发了中产家庭的购车需求。
二是,差异化竞争策略。小米在二线城市的营销更侧重“科技普惠”,通过区域性试驾活动、社区化推广,精准触达潜在用户。
小米SU7的“城市攻坚战”怎么打?
从4月销量可以看出,小米SU7的战场已从“抢滩一线”转向“深耕新一线,渗透二线”。若要持续扩大优势,需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其一,突破政策壁垒。在北京等限牌城市,探索与租赁公司、共享出行平台合作,降低牌照限制的影响系数。
其二,完善服务网络。二线城市加快充电桩布局和售后网点覆盖,解决用户充电痛点和售后维修顾虑。
结语
小米SU7的4月城市销量榜单,不仅是一款车的市场成绩单,更是中国城市经济活力变迁的缩影。新一线与二线城市的崛起,一线城市的内部分化,折射出消费市场从“中心辐射”向“多点爆发”的转型。对小米而言,只有读懂城市基因,才有可能在新能源赛道上跑赢下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