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6大国有银行纷纷下调各档存款利率,其他中小银行也纷纷跟进。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国有银行1年期存款利率跌破了1%,而活期存款利率几乎为零。这让很多人惊呼,存款将进入到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时代。
实际上,受到银行降息影响最大的有两类人群:①中老年人群体,本来可以拿更多的存款利息补贴家用,而现在利息越来越少了。②靠吃利息生活的人群,现在存款利息越来越少,“躺平”时代终将过去,还要出去找份工作。
其实,我国银行业从2023年起,已经是连续七八次降息,降息的时间间隔也越来越短。过去是半年降一次息,而现在基本上是几个月就要降一次息。而且,现在各档银行存款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现在问题来了,国有银行存款利率跌破1%,释放出怎样的信息呢?
第一,银行已经扛不住了
从表面上看,国有银行的贷款利率降到3.5%,而存款利率已经降到1%以下。银行还有2.5%的息差。但实际上,银行的综合成本太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 银行职工的工资和福利支出大。像工行就有41.5万名员工,建行也有37.6万员工,这些人工资都不低,还得交社保。资料显示,2024年,工行员工的总成本达1075亿,人均薪酬达34.42万元。所以,一旦贷款市场利率下调,银行为了保持原来的存贷息差,也会相应下调存款利率。
再者,银行在办公、税务、营销等运营方面的费用支出也很大。对于当前的银行业来说,如果要维持正常运行,贷款利率是不能低于3%。这就是稍早之前,一些银行将房贷利率、消费贷利率降至2.8%,马上被监管部门迅速叫停。
因为,如果银行之间大打贷款利率价格战,就会拖垮整个金融行业。试想,在贷款利率不断下行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存贷利差,银行只能扛不住下调存款利率了。
第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现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持续上升,需要通过扩大存贷利差来强化其抵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以工行为例,它2024年的贷款不良率约为1.34%,不良贷款总额接近3800亿了。而在当前贷款市场利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之下,也就只能下调存款利率了。
第二,希望通过降息来刺激经济
银行并不希望储户都把钱存在银行里面,而是希望通过降低存款利率的方式,来迫使其把钱从银行里面取出,用于投资和消费,这样可以推动国内经济较快增长。
此外,在降低存款利率的同时,也可以减轻企业和购房者的融资成本,刺激贷款市场的回暖。总之,通过降息的方式,意图就是想让更多的存款流向投资和消费市场,扭转实体经济下行的压力。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国有银行把存款利率降至1%以内,那老百姓是否会愿意把存款拿出来,用于投资消费呢?我们认为,通过连续降息的方式,确实会让部分存款流向投资和消费市场。但是总体的效果不会很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我国居民存款超过160万亿,而在这些存款当中,中老年人是主力,很多年轻人在银行里面的存款几乎为零。而中老年人群体手持大量存款,银行即使通过降息的方式,也很难迫使其将存款取出来消费。相反,很多中老年人本来想拿存款利息来贴补家用,现在利息收入少了,那消费也会减少。
其二,现在国有银行1年期的存款利率跌破了1%,但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没有这么低,甚至远高于国有银行。所以,未来会有一部分存款流向中小银行。值得一提的是,就算现在银行存款利率很低了,但本息的安全性有保障。这总要比股市、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稍有不慎就会亏掉本金要强得多。
其三,对于老百姓来讲,利率越低越要存钱,这既说明了现在大家手里的越来越值钱了。同时,也能够有效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失业、疾病等不时之需。很多储户都明白,一旦把存款都提出来用于消费和投资,被消耗殆尽之后,那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会很脆弱。显然,老百姓存钱也并不是完全为了利息,而是为了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的防火墙。所以,仅靠降息来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效果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