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上银基金发布公告,宣布旗下上银新能源产业精选混合基金已完成清算流程。公告显示,截至清算结束日,基金剩余财产净值合计26,696,746.98元,其中A类份额分配10,782,582.49元,C类份额分配15,913,894.49元,在扣除基金财产清算费用、交纳所欠税款并清偿基金债务后,将按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基金份额比例进行分配。
图片来源:上银基金公司官网
清算程序始于4月21日,上银基金发布《关于上银新能源产业精选混合基金合同终止及基金财产清算的公告》,宣告该基金进入清算阶段。清算工作由基金管理人、托管人、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及上海市通力律师事务所共同组成的清算小组负责,具体包括资产清理、估值、变现及分配等事宜。此次清算程序完成,标志着上银基金年内继上银稳健优选12个月持有混合FOF基金清盘后,第二只因触发合同终止条款而进入清算程序的基金产品。
上银新能源产业精选混合基金成立于2022年4月,适逢“双碳”政策驱动下新能源产业资本热度攀升期。作为一只紧密围绕 “双碳” 战略布局的主题基金,其投资方向聚焦电力设备、新能源等核心领域,与当时市场主流的赛道投资策略高度契合,成立初期即吸引了对新能源赛道抱有较高预期的投资者关注。
然而,基金运作未满两年,首任基金经理施敏佳便因 “个人原因” 于2023年12月离任。在其1年零8个月的管理周期内,基金累计回报达-48.73%,在全市场主动权益类基金中业绩垫底。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该基金年内亏损幅度达46.19%,大幅跑输同期新能源指数,其管理期间的持仓过度集中于光伏、锂电等细分板块,在2023年行业产能过剩导致的深度调整中未能及时止损,成为业绩大幅回撤的主因。
2023年四季度,刚获任36天公募管理经验的郑众接棒该基金。为扭转业绩颓势,其在2023年四季度将基金换手率推高至576.75%,但调仓策略未能有效应对行业系统性风险。截至2024年末,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仍集中于宁德时代、国电南瑞、阳光电源等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个股,在光伏行业价格战及储能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下,基金单位净值最终定格在0.46元,较2022年成立之初下跌54%。郑众在上银新能源产业精选混合基金2024年报中坦言,“光伏板块虽然需求保持增长,但本轮周期产能过剩、出清缓慢,全年板块没有出现拐点”,一语道尽押注投资新能源赛道的无奈。
业绩持续承压直接导致投资者信心受挫并加速撤离。根据基金合同,若基金成立满三年(即2025年4月20日)时规模低于2亿元,则自动终止运作。截至2025年3月31日,基金资产净值仅剩0.41亿元,远低于红线,最终触发清算条款。
图片系上银基金历任基金经理年化收益率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与上银新能源产业精选混合基金清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银基金近期密集推出4只新基金,包括上银先进制造(偏股型)、上银资源精选(偏股型)及两只被动指数产品。然而从发行规模来看,市场认购意愿低迷,上银资源精选基金募集规模仅0.66亿元,上银先进制造基金甚至低至0.12亿元,被动型产品上银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基金规模也仅0.25亿元,市场冷遇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曾管理上银新能源产业精选混合的基金经理郑众,此次继续担纲上银先进制造基金的投资管理工作。截至5月18日,郑众在上银先进制造基金的任职总回报为-2.3%,在同类4573名基金中排名第3669位。与此同时,该基金管理规模仅为0.1亿元,较发行时进一步缩水,市场对其投资策略的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片系上银基金2025年新发行基金明细
数据来源:Wind
这种“清旧发新”的运作模式,暴露上银基金业务结构的深层困局。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上银基金管理规模达2264.76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规模1638.97亿元,货币型基金规模为597.29亿元,两者合计占比超98%,而权益型产品(股票型和混合型)规模仅为26.26,占比不足1.16%。
作为银行系基金公司,上银基金先天具备股东资源优势,却在权益投资领域表现乏力。截至5月18日,其旗下所有股票型基金全数录得亏损,其中上银内需增长基金自成立以来累计亏损20.60%。尽管上银基金试图以被动指数产品突围,但在同质化竞争中,上银创业板50指数与上银半导体指数基金的发行规模均未突破亿元大关,折射出中小基金公司在赛道拥挤下的压力。
图片系上银基金旗下股票型产品的收益情况
数据来源:Wind
2025年以来,全市场累计清盘基金数量达90只,其中上银基金独占两席。尽管“清旧发新”策略可短期维持管理费收入,但长期来看将削弱品牌价值。当清算公告的电子印章缓缓落下,上银新能源产业精选基金正式画上句号,这场始于产业风口、终于价值回归的资本旅程,不仅是单只产品的谢幕,更成为行业审视主题投资风险、基金公司业务均衡发展的新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