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布局,承载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国际创新枢纽的使命。香港青年是大湾区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但在创业过程中面临政策理解、市场认知、人脉资源等挑战。本研究旨在了解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的现状及挑战,通过走访6个城市的13家基地、访谈95名持份者,从基础服务、资源对接、孵化能力、可持续性四大维度分析基地表现,并提出政策建议以优化创业支持体系。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基础服务
各基地基础服务较为完善,平均能提供17项基础服务中的14项(82%),涵盖政务服务(如商事登记、税务办理)、商事服务(如财务代账、法律顾问)和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如居住、交通指引)。但部分基地在融资担保、人力资源服务方面存在不足,62%的基地未能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二)资源对接
资源对接表现参差不齐,商业化资源集中在少数基地。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合作机构超200个,而多数基地的龙头企业、投资机构对接较少。创业导师资源紧张,平均每个导师服务约8个企业,部分基地导师比例超过10:1的标准。此外,18%的基地无签约中介服务机构,跨境资源对接和业务拓展能力有待提升。
(三)孵化能力
孵化能力有提升空间,在孵企业获投资比例仅5%(65家),36%的基地在孵企业未获股权融资。尽管基地平均每月举办4次创业活动,但在孵企业中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平均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仅4家,反映出成果转化和资本吸引力不足。
(四)可持续性
基地普遍面临服务团队人手紧张问题,平均每个工作人员服务10.3个企业,58%的基地超过10:1的标准。港籍服务人员比例低,33%的基地无港籍人员。宣传渠道集中于内地平台(如微信公众号),较少利用香港青年常用的国际平台(如YouTube、Instagram),影响在港吸引力。
三、政策建议
(一)资源对接优化
1. 成立联盟服务中心:推动“大联盟”在港成立服务中心,委托香港青年组织运营,提供跨境对接、离岸孵化、政策咨询等服务,简化企业入驻流程。
2. 建立互推互认机制:促进内地基地与香港科技园、数码港等机构的互推互认,简化跨境入驻审批,避免重复评审。
3. 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由政府主导建立公私营机构与初创企业的对接平台,定期发布采购需求,参考香港“智慧政府创新实验室”模式,促进产品概念验证和市场拓展。
(二)孵化能力提升
1. 扩大跨境征信合作:以“三步走”策略扩大企业跨境征信试点,从南沙、横琴拓展至大湾区全域及全国,缓解轻资产企业融资难问题。
2. 创新融资模式:允许港青港企通过入园授信申请贷款,以政府补贴和奖励作为抵押,叠加贴息优惠,缩短贷款审批周期。
3. 建立风险补偿制度:参考上海经验,对投资香港青年初创企业的损失给予30%-60%的风险补偿,提振创投信心。
(三)可持续性强化
1. 资金保障机制:对私营基地实施年度考核,达标者给予10万-100万元资助;制定基地标准,对获认定的基地给予50万-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2. 加强宣传能力:由广东省人社厅协调基地宣传,协助建立官网;香港民青局通过高校、公营孵化器宣传基地,完善联盟专页信息,利用“HKYouth+”APP发布资讯,拓展国际平台宣传渠道。
四、展望
报告期望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与服务优化,为香港青年打造更开放的创业环境,助力大湾区融合发展。未来需持续推动两地政府、机构协同合作,提升基地服务效能,释放香港青年创业潜力,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