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玑说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中美贸易战关税刚迎来缓和,日内瓦谈判桌上达成了部分关税回调共识,然而,新的风向和对抗已悄然展开。
无论是特朗普在国内推动药价改革却绑定国际汽车贸易的施压,还是盟友日本突然对美国展现出的贸易强硬姿态,都说明,这场博弈还未结束,此次会谈中,美方最想要的中方没有给,日本会做出怎样的强硬举动呢?
日内瓦的“休战符”
中美贸易战,刚透出一丝暖意就又寒风乍起?日内瓦谈判桌上的“实质性进展”,听着像那么回事,双方说好了,从5月14号起,关税大棒暂时收一收,退回到4月2号以前的水平。
可就在大家以为能喘口气的时候,新的火药味儿已经悄然弥漫开来,这次握手,更像是一场复杂棋局中的暂停,而非终局的哨声。
表面上看,这次谈判成果显著,美国取消了清单里高达91%的加征关税,中国也投桃报李,撤了对等比例的反制关税。
具体数字更扎眼: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税率,从先前吓人的145%,“大刀阔斧”砍到了30%,这里头还包含了那笔备受争议的20%“芬太尼税”,中国对美国货的关税也降到了10%,双方似乎都拿出了不小的诚意。
但猫腻往往藏在细节里,美国那边有一项关键的24%对等关税,并没有彻底取消,而是被标上了“暂停实施”,时限90天,中国自然也采取了对应措施。
这“暂停”二字,简直是特朗普行事风格的完美注脚,既给自己留足了变卦的空间,可以随时根据国内政治风向和市场反应再“挥刀”,也避免了立刻全面撤回高关税,落下“对华认怂”的口实。
毕竟,一下子取消所有筹码,不像他的作风,而扛着畸高关税,眼看着支持率下滑,也不是他想要的,这90天的观察期,就是他精心设计的缓冲带。
关税之外的暗礁
关税这层窗户纸,看似暂时没捅破,但掀开联合声明的第二部分一看,里面的较量才叫一个惊心动魄,美国要求中国取消4月9日以来加征的所有高额关税,口气不容置疑。
而中方的回应呢?措辞就微妙多了:将“暂停或取消”自4月2日以来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壁垒,注意,是“暂停或取消”,这弹性可就大了。
这些非关税措施,可都是打到痛处的牌,比如稀土出口管制、半导体关键原材料的限制,还有大豆、牛肉等农产品绕开美国找替代买家,特别是特朗普政府一直耿耿于怀的稀土问题,中方就打了个太极,没给准话,是“暂停”还是“取消”,全看后续发展。
更别提那些核心矛盾了,美国之前强加给中国的20%芬太尼税、死死卡住中国脖子的芯片技术管制,这次会谈压根儿就没端上桌面谈!这哪是尘埃落定?分明是双方各自退了一步,回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真正的硬骨头,还在后头。
特朗普的“药方”?
这边厢和中国的贸易谈判刚按下暂停键,那边厢特朗普就迫不及待地在国内搞起了大动作,预告要干一件“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大事,随即,一道行政令签发,目标直指美国高昂的处方药价格,要求“立刻降低30%到80%”。
这看起来是剑指国内药企,要解决美国药价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的民生痛点,同一个药,法国卖10美元,美国敢卖100美元,背后是盘根错节的“医疗保险复合体”在作祟。
可特朗普的算盘,哪会这么简单?他深知这会触动庞大的利益集团,特别是那些跨国药企,于是,威胁接踵而至:如果药价降不下来,那些药企所在国家的汽车,就甭想卖到美国来了!
这招式是不是很眼熟?把国内的药价问题,和国际汽车贸易硬生生捆绑在一起,本质上就是要逼着其他国家给美国药品“最惠国待遇”,甚至是“福利价”,这不就是变相的关税大棒,换了个领域再挥舞一次吗?
他第一次当总统时就想动药价这块蛋糕,结果被药企联手告上法庭,不了了之,如今老戏重唱,恐怕更多是想借此挽回点因贸易战损失的支持率,顺便再秀一把“强人”姿态。
东瀛不低头:日本也敢对美国说“不”了?
就在中美围绕关税暂时“休兵”之际,太平洋对岸的日本,却在对美贸易问题上,展现出越来越强硬的姿态,有人猜测,这或许是看到了中国在贸易摩擦中展现出的韧性,受到了某种鼓舞。
新上任的首相石破茂,一改前任相对温和的策略,直接喊话,要争取日本对美出口的“零关税”待遇,要知道,这和最近英美两国才敲定的10%基础关税协议,以及特朗普一贯声称10%是底线的说法,形成了鲜明对比,石破茂这胃口,可真不小。
回想美日贸易谈判,日本曾是特朗普发动全球关税战后,最早一批跑去寻求谈判的国家,可谈了两轮,啥实质进展也没有,石破茂这次把话挑明了:日本不会为了达成协议,就对美国做重大让步。
更有日本高官放出风声,暗示日本手里攥着的那巨额美国国债,也不是不能用作谈判桌上的筹码,面对日本的强硬,特朗普政府自然是迅速反击,立马放出风声,计划要对日本汽车加征25%的关税,美国可是日本汽车最大的金主之一,这招够狠。
但石破茂也没怂,强硬回怼,警告说如果美国真这么干,削弱了日本车企的竞争力,那以后日本车企也别想在美国继续投资、创造就业岗位了,美日这对盟友间的贸易战火,显然也烧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贸易战表象下的真正意图
纵观特朗普政府在全球点燃的贸易战火,其政策往往充满了变数,尤其是在与中国的过招中,更是显得摇摆不定,前一秒还剑拔弩张,后一秒又能坐下谈“进展”。
所谓的“贸易逆差”,恐怕一直都只是个借口,是他推行更深层议程的幌子,真正的目标,或许是想尽力阻止全球制造业的重心,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完全倒向中国。
有趣的是,自2018年第一轮贸易战打响以来,中国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反而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正努力从过去的“世界工厂”向“产业链主导者”转变,同时也在主动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比如给过热的房地产经济降温。
可以预见,无论未来美国政坛风云如何变幻,其遏制中国科技发展,以及在国际上围堵中资企业的大方向,短期内恐怕很难改变。
面对这种长期的、持续的外部压力,中国方面似乎也逐渐调整了姿态,从最初针锋相对的强硬反制,到后来在某些问题上,也表现出更多“静观其变”、“你打你的,我忙我的”战略定力。
这场围绕贸易、科技和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博弈,远没有到鸣金收兵的时候,与其幻想一蹴而就的全面和解,不如系好安全带,为一场更持久、更复杂的周旋做好准备,毕竟,棋局仍在进行中,每一个回合,都可能引爆新的变数,谁又能保证下一步棋会落在何方呢?
参考:
新华社--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2025-05-12 15:00
财联社--中国稀土出口管制还在继续2025-05-12 17:41
海外网--日本首相重申寻求对美出口零关税2025-05-12 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