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一场关税战,正将中美经贸关系推向极限。而最极端的情形正在舆论场上频频出现:“7万家美企全面撤离中国市场”。听起来像是威胁,但实际上更像是一场集体自杀。
据2025年度《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数据显示,目前超过7万家美企在华投资兴业,累计投资超过1.2万亿美元,年销售额超过6000亿美元。平均利润率接近9%,是这些企业在全球主要市场中难以复制的优等生。而在这些数字背后,不只是资本回报,更是一整套难以替代的生产体系、消费市场与战略空间。一旦全面撤离,中国市场的损失不言而喻,但真正无法承受重击的,是这些美企自己,是美国制造业,是美国资本市场背后的泡沫幻象。
我们必须看清一个现实:美企在华经营,早已从简单的“设厂—出口”演变成“深嵌—融合—共生”。
像特斯拉这类“内产内销”的企业,在中国不仅建厂卖车,还依靠中国强大的产业配套完成零部件本地化,节省了高达数十亿美元的供应链成本。而像苹果这种“内产外销”的代表,则用中国制造的高效率、高性价比撑起了它全球利润的核心支柱。“果链”一旦脱离中国,苹果的整条供应神经就会面临瘫痪风险,库克嘴上说要“去风险”,但身体却在中国加仓,这是对市场的真实选择。
因此,所谓的“全面撤离”,听起来是政治威胁,实质上却是经济自毁。美国若真的强推关税极限、迫使美企集体撤离,那不是割中国的肉,而是断自己的根。第一,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拥有14亿人口、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全球任何一个品牌放弃这里,等同于主动退出全球竞争;第二,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是全球产业链最完整、最具弹性的地区,转移至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可比性;第三,中国的营商环境与制度稳定性在亚太区域中依然保持高水准,而这恰恰是长期资本最重视的因素。
说到底,美企不是不明白,华盛顿政客才是最短视的那群人。为了所谓“美国优先”,他们鼓动企业撤出中国,却根本不考虑谁能替代中国的制造能力。越南?马来西亚?印度?这些国家连一个像样的电子零部件配套体系都无法建立,更别说承接上亿级别的出货量。真正聪明的企业从不被意识形态绑架,因为他们的账本早已说明一切,利润、效率、市场、配套,全都写着“中国”两个字。
而从中方角度看,这场关税战是不得不接的牌。若不反制,便是默许,便是被动挨打。面对特朗普政府一轮又一轮的关税讹诈,中国必须拿出强硬的态度和精准的反击。
反制不代表对抗,而是构建谈判的基础。在国际贸易规则遭到美国肆意破坏的背景下,中国所采取的每一项政策,都不是情绪宣泄,而是系统性的应对设计。比如提高关键原材料出口管制、加征美国产品反制性关税、推进与其他经济体的自由贸易协定,这不是意气用事,而是结构性回击。
那些鼓吹“脱钩”“断链”的声音,表面上是对中国的威胁,实则已经反噬美国自身。2024年,美国对华出口额暴跌,对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也让美国企业库存成本激增,通胀难下、民生焦虑,选民对华盛顿的不满正累积成新的政治风暴。就连美国商会都罕见发出公开警告:脱钩会导致双输,甚至美方输得更多。
现实面前,“撤离论”越叫嚣,越显得底气不足。美企不是傻子,他们的投资不是基于“红蓝党争论”,而是基于市场逻辑和价值评估。如果真如某些政客所愿,美企7万家全部撤离中国,不但将造成中国市场每年6000亿美元销售额蒸发,400万人失业,美国也将在自身经济结构上爆出不可承受之痛,资本外逃、制造业衰退、股市震荡、就业流失、财政赤字……这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中美之间不是不能谈,但谈判的前提是对等,是互相尊重。强权压不出公平,关税赢不了未来。过去几十年,中美经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不是政治安排,是资本选择,是市场结果,是全球化逻辑下最自然的分工协作。如今若靠政治粗暴切割,只会让所有人都失血。没有赢家的贸易战,终将让最强硬者自食其果。
中国不会主动挑起战争,但绝不惧怕任何战。面对威胁、面对讹诈,中国有足够的战略定力,也有强大的内需市场、产业链韧性和政策工具箱。7万家美企如果真走,那不是脱钩,那是断链。断的,不只是经济的链,是资本的链、供应的链、全球信任的链,甚至是美国自己未来的命运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