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这一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南都·湾财社记者针对《行动方案》中的关键政策举措,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对新规进行全面深入解读。在受访专家看来,《行动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进入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新阶段。政策通过利益绑定、考核重构、产品创新等一系列组合拳,推动行业从 传统的“规模导向” 转向 “质量导向”,并为资本市场引入长期稳定资金。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头部机构需巩固投研优势,中小机构则需积极探索特色化路径;对于投资者,费用下降与透明度提升将带来更优的投资体验。
政策设计的核心逻辑:
构建利益绑定机制,锚定长期价值导向
《行动方案》提出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并对基金公司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在受访专家看来,这一改革的核心逻辑在于利益绑定与长期价值导向,旨在打破公募基金行业长期存在的“规模至上”旧理念,重塑行业生态。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浮动管理费与长周期考核的核心在于利益绑定与长期价值导向。浮动管理费将基金公司收入与投资者收益直接挂钩,终结了“旱涝保收”的固定费率模式,推动行业从“规模驱动”转向“业绩驱动”。长周期考核则抑制了短期排名压力导致的追涨杀跌行为,引导资金投向具备长期成长性的资产。这一改革直指公募基金行业短期主义、利益错配、能力空心化等顽疾,通过制度设计推动行业回归“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本源。
中国政法大学武长海教授指出,浮动管理费机制强化了公募基金行业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使基金公司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利益。长周期考核机制打破了以往短期业绩至上的行业风气,鼓励基金经理专注于长期投资价值的挖掘,有助于实现基金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
“此次公募基金改革意义深远,不仅关乎基金行业的发展,还与居民资产配置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甚至会对经济增长方式产生影响。”知名财经评论员刘晓博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浮动管理费制度有利于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让中小基金公司有机会脱颖而出;长周期考核则有利于树立价值投资理念,提升公募基金投资行为稳定性。
多位受访专家均强调,浮动管理费与长周期考核的实施,将推动公募基金行业从规模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基金公司需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优化投资策略,培养专业的投资团队。同时,长期考核将吸引保险、年金等“长钱”加大权益配置,缓解公募基金“散户化”申赎导致的股市波动问题。
利益绑定驱动行业升级
中小基金公司如何突围成关注焦点
在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政策要求下,包括薪酬与业绩挂钩、提升投研能力评价权重等措施,将对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和人才激励机制产生深远影响。
在考核体系方面,《方案》明确提出以三年以上的长期收益为核心,对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实施“长周期”激励约束,杜绝短期行为诱导的业绩波动。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这一机制不仅提高了基金产品的稳定性,也有助于引导长期资金合理入市,服务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田利辉认为,利益绑定能够带来治理水平提升,倒逼行业专业化升级。薪酬挂钩长期业绩可望有效降低基金经理短期博弈动机,强化投研团队稳定性。而投研能力评价权重提升,将倒逼公司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明星基金经理”依赖,转向体系化投研平台建设。武长海对此观点一致,他表示,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要求,将促使基金公司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更加注重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和实现。同时,薪酬与业绩挂钩、提升投研能力评价权重等措施,将对基金公司的人才激励机制产生深远影响,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专业人才。
面对新规,中小基金公司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聚焦细分赛道是中小基金公司突围的关键路径之一。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向南都·湾财社记者指出,中小基金公司可采用差异化竞争策略,如聚焦细分领域,开发行业主题ETF或指数增强产品。
武长海也认为,中小基金公司应充分发挥自身灵活性优势,聚焦于特定的投资领域或主题,打造具有特色的基金产品。例如,在一些细分行业、新兴市场或特定投资策略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布局,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吸引特定类型的投资者。
“尽管规模较小,但中小基金公司应高度重视投研能力的提升。”武长海补充表示,中小基金公司可以通过引进优秀投研人才、加强与外部研究机构合作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投资研究水平。同时,利用政策支持,积极引入新技术和创新方法,提升投研效率和质量。此外,提升客户服务与体验,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以口碑传播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深圳可借力科技创新中心优势
推动指数基金扩容与产品创新
《行动方案》提出提高公募基金权益投资规模和稳定性,并优化指数基金注册机制。这一举措将如何改变资本市场的资金结构?对A股“慢牛长牛”目标又将起到怎样的支撑作用?
田利辉对此表示,权益投资规模提升与指数基金加速扩容旨在构建资本市场“稳定器”。政策要求权益类基金占比不低于50%,推动更多资金流向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战略领域,这能优化A股行业结构。注册机制优化(如“快速注册制”覆盖宽基指数基金)将降低发行成本,吸引养老金等机构配置低成本被动产品,这可增强市场稳定性。
“资本市场‘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慢牛长牛’的支撑。指数基金长期持有权重股,可以减少频繁交易对市场的冲击,降低波动性。主动权益基金聚焦基本面研究,推动优质公司获得估值溢价,强化价值发现功能,形成良性循环。”田利辉说道。
那么,深圳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如何通过指数基金扩容(如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和中低波动产品创新,引导长期资金流入硬科技领域?
在指数基金扩容方面,武长海告诉记者,深圳可以充分发挥其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推动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等指数基金的扩容和创新。一方面,增加指数基金的规模和种类,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参与深圳科技创新企业投资的机会;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指数编制方法,更加精准地反映深圳科技创新领域的优质企业的表现,吸引更多长期资金通过指数基金配置到硬科技行业。
在中低波动产品创新方面,武长海强调,深圳的金融机构可以加大在中低波动产品领域的创新力度,研发出与硬科技投资机会相匹配的中低波动基金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的风险暴露,提高投资者参与硬科技投资的意愿,引导长期资金流入硬科技领域。刘晓博也表示,深圳可以鼓励总部在深圳的基金公司设立更多科技主题基金,紧跟行业风口,不断创新产品。为了吸引更多投资者,可以考虑推出低风险适应稳健型投资者的科技类基金。
除此之外,武长海认为,深圳政府和监管机构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对投资于硬科技领域的公募基金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降低基金的投资成本,提高收益预期,吸引更多资金流入该领域。同时,加强对硬科技企业的孵化和培育,提高企业的质量和数量。
费用下降叠加透明度提升
基民迎来更优投资体验
值得关注的是,《行动方案》明确 “稳步降低基金投资者成本”,包括调降认申购费、销售服务费,推动降低指数基金、货币基金管理费率。可以看到,《行动方案》通过降费让利、投顾服务规范、信息披露强化等举措,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增强投资者信心。
田利辉指出,从“销售导向”到“服务导向”的范式转换,是投资者保护的新阶段。实现降费让利,管理费下限取消、销售佣金透明化,将提升投资者净收益;规范投顾服务,要求投顾机构披露历史推荐组合收益率,杜绝“误导性营销”,推动“买方投顾”模式普及;强化信息披露,提升基金持仓透明度,帮助投资者理性决策。
面对行业变革,普通基民应如何适应?对此,田利辉认为,基民需提升金融素养,关注基金长期风险收益特征,避免盲目追逐短期“冠军基金”。同时,善用工具,借助智能投顾组合、定投策略来平滑市场波动影响。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选择适配产品,审慎投资过高换手、频繁调仓的主动基金。
刘晓博则强调,普通投资者应意识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局,未来通过公募基金等方式参与资本市场将成为主流。在选择公募基金时,应关注基金公司的信誉和业绩,选择长期表现稳定、投资理念清晰的基金产品。
“总体来看,《行动方案》以投资者利益为出发点,在机制创新与监管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推动基金行业在服务国家战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与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之间形成新平衡。”李湛表示,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地,公募基金将更好发挥连接居民财富与实体经济的桥梁作用。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罗曼瑜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