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住户存款新增9.22万亿元,但4月单月却骤减1.85万亿元,相当于全国每人当月从银行抽走1300元现金。
更诡异的是,这些钱既没变成商场里的新手机,也没化作售楼处的首付款,甚至没流向嗷嗷待哺的小微企业,而是钻进了一个“金融黑洞”。
这场“存款大逃亡”早有预兆。2024年4月,人民币存款单月减少3.92万亿元,创下历史纪录,其中居民存款同比多减6500亿元。
到了2025年,趋势愈演愈烈——一季度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暴涨2.34万亿元,国债认购量同比激增47%,就连货币基金都出现单日申购限额被“买爆”的奇观。
老百姓宁愿忍受1.5%的理财收益,也不愿让钱躺在利率跌破2%的银行账户里,这背后是存款利率十年缩水70%的残酷现实:
2015年三年定存还能拿4%,如今六大行最高仅2.15%,300万存三年利息不够北上广深半年房租。
消费市场成了这场迁徙的最大“弃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5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3.2%,其中汽车、珠宝等大宗消费持续萎缩,就连“五一”假期旅游人均消费也同比下降15%。
更扎心的是居民消费结构——上海家庭月均教育支出突破8000元,武汉宝妈给孩子报编程课一学期砸2万,但全家下馆子的频率从每周一次降到每月一次。
“不是不想花,是不敢花。”深圳码农小陈算过账:房贷占收入45%,孩子补习班占20%,剩下的钱买理财防大病,“双十一囤卫生纸都比逛街实在”。
楼市更是上演“政策热脸贴冷屁股”的尴尬戏码。
尽管一线城市房贷利率跌至2.85%,南京、合肥等地推出“契税全免”“公积金贷80万”等猛药,但2025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新增仅8832亿元,不足信贷总量的9%。
杭州某楼盘销售经理苦笑:“看房的人倒是多了,但十个里有八个问完价就去银行买大额存单。”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4月二手房挂牌量激增23%,但成交周期拉长至189天,买家议价空间冲到15%——这年头,房子还没理财香。
实体经济也没等到期盼已久的“活水”。
尽管一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暴涨8.66万亿元,但小微企业主老张的遭遇揭穿真相:“银行天天打电话求我贷款,可厂子订单比去年少三成,借了钱难道囤原料?”
更魔幻的是资金流向——工行给科技企业放贷3.1万亿,但中关村创业公司依然融不到资;建行3.5万亿“科技贷”砸下去,换来的是半导体园区遍地空置的写字楼。
钱就像在金融体系里玩“击鼓传花”,从银行表内转到表外,从理财窜到债市,就是不肯进实体企业的口袋。
这场迁徙暴露了三个残酷真相:
第一,老百姓对未来的焦虑比通胀更凶猛。存款保险新规把50万以上赔付改成“看天吃饭”,逼得南京王阿姨把200万拆成四个家人账户;
第二,资产荒比钱荒更可怕。
北京白领手握30万不知该投哪,最后只能跟风买黄金ETF,结果金价暴跌被套牢;第三,政策工具箱撞上心理防弹衣。
降息降准像拳头打在棉花上,郑州开发商“买房送特斯拉”被叫停,反倒让更多人坚信“现金为王”。
经济学家们吵翻了天。有人说是“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前兆,担心中国步日本后尘;有人乐观认为这是“理财意识觉醒”,资金正从储蓄向投资转型。
但菜市场张大妈的话更实在:“什么理财国债,不就是怕老了病不起、孩子娶不起媳妇?”
当58%的家庭医疗储蓄超20万,当90后开始用“30年攒养老钱”当微信签名,这场存款大逃亡早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一代人安全感的集体出走。
夜幕降临,上海陆家嘴的霓虹依旧璀璨。银行理财经理加班推销“保本组合”,券商客户经理群发“打新秘籍”,保险代理人蹲守小区推销“养老计划”
每个人都在争夺那笔逃离银行的钱,却没人问一句:为什么我们越存越慌?
或许答案藏在广州外卖员老李的手机备忘录里:“存款从60万变成80万,但失眠从每周1天变成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