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也就是在向证监会提交注册仅1周后,汉桑(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拿到了IPO发行批文。然而,同样处于音频ODM赛道的主板拟上市公司通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力股份”)已等待批文一年又逾半载,目前仍未获得A股的准入券。
2023年3月初平移至深交所受理后,7月28日通力股份就顺利通过了上市委审议,但是唯独在注册环节犯了难。《华财》翻阅申报材料后发现,这或许与行业变化以及公司自身经营状况有关。
通力股份申报IPO前持续降低的客户集中度在过去三年再度提升,涨幅甚至超越当初的降幅,前五大客户集中度突破80%。较为类似的是,申报上市前公司毛利率有所下降,但最近几年的重点审核期内却是逐年提高,尤其是2023年,在全球消费电子整体表现低迷的情况下,公司营业收入较2022年同比下滑11.4%,但毛利率却仍提高了2.42个百分点,极为矛盾。
另一方面,通力股份2024年末的合同资产与合同负债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
2019年末至2023年末,公司合同负债(预收货款)大多时期都保持在2000万元-3000万元的区间内,2024年末突然飙升至1.06亿元,相较2023年同比增长428.82%。这背后究竟是竞争力和话语权的提升,还是美化业绩以期获得证监会认可?
撰稿/徐子升
编辑/陈屿义
2023年营收下降毛利率仍上升是否真实
脱胎于TCL集团的通力股份,若此次拿到证监会下发的注册批文成功上市,将是实控人李东生拥有的第六家上市公司。
2000年成立伊始,靠着为飞利浦、东芝、索尼、松下、LG等知名品牌代工DVD起家的通力股份,其核心业务一直没有脱离代工模式。在DVD产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后,公司转战电声行业,为哈曼、三星、索尼等大客户代工音箱、耳机等产品,此后又进入AIoT 领域和精密组件领域,与阿里、字节跳动、谷歌、亚马逊、Meta(原Facebook)等大厂合作。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期”),通力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100.31亿元、88.88亿元、114.5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72亿元、5.12亿元、5.92亿元。
消费电子ODM业务的利润率普遍不高,通力股份也不例外。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4.46%、16.88%、16.31%。一旦未来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上升或者下游市场萎缩,都将会进一步压缩盈利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各年度实际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分别为5802.59万元、4081.73万元、4948.83万元,累计高达1.48亿,并且主要就是原材料跌价造成。
实际上早期阶段,通力股份的盈利水平更差,2019年至2021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4.68%、13.85%、13.78%,连年下降。
虽然申报上市后,公司毛利率止跌向好是件好事,但是报告期内连续上升的表现却与下游市场需求较为起伏的实际情况有所悖逆。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及2023年,受终端需求疲软、库存积压、芯片短缺、以及疫情反复对供应链造成的持续压力,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处于下行周期。2023年,通力股份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比下滑11.4%就是受此影响。
然而在此背景下,通力股份2022年、2023年毛利率分别上升了0.68个百分点、2.42个百分点,实在令人感到诧异。
2024年,消费电子行业进入“复苏→上行”过渡阶段,公司营业收入再度恢复至百亿规模。《华财》分析后发现,公司营收规模之所以快速升高,前五大客户出力不少。
2019年至2021年,通力股份前五大客户集中度从78.92%降至70.03%。但2022年至2024年,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4.38%、81.35%和82.04%,已超越8成,不仅再度上升甚至超越了2019年。
尤其是哈曼及三星(2017年,三星已经完成对哈曼的收购),占通力股份2024年营业收入54.10%。
招股说明书显示,通力股份主要通过与客户签署框架协议后,以具体订单的形式展开合作,除非双方或单方通过书面终止协议,合作的续期都是在合同期届满后自动延展1年。据通力股份签署于2025年3月8日的招股说明书,哈曼、A客户、伟创力已进入自动续约期,三星、Sony将在2025年末进入自动续约期。
通力股份也在招股说明书中坦言,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对哈曼与三星的销售收入占比较高的情况。然而,公司与主要客户之间的合作期是每年刷新一次,一旦合作关系被其他供应商替代,或竞争力下降等其他缘由导致无法续期,都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预收货款暴增428.82%是否为美化业绩
实际上,通力股份在与合同相关的财务数据上,同样出现较为异常的变动,甚至存在动摇业绩真实性的可能。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合同资产金额分别为2791.32万元、664.17万元、57.07万元,合同负债分别为2253.72万元、2012.22万元、1.06亿元(下图),两组数据走势形成鲜明反差,一个大幅下跌,一个疯狂上涨。尤其是合同负债,2024年较2023年同比提升了428.82%。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合同资产,是指企业已向客户交付了商品,形成的一项收款权利,但是需要履行完合同中约定的其他履约义务(如质保期、验收条件等),客户才支付钱款。合同负债,可以简单理解为预收账款,指企业已收到客户支付的货款,未来需向客户交付商品。
根据早前披露的数据,2019年末公司预收款项为2019.32万元,虽然更改为合同负债口径后2020年末计数降至891.14万元,但2021年末及2022年末均回升至2000万元以上。
综合来看,通力股份2019年末至2023年末,合同负债大多时期都保持在2000万元-3000万元的区间内,唯独2024年末高达1.06亿元,相较2023年同比增长428.82%。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对此逾4倍的增幅,仅以一句“主要系公司预售客户款增加”一笔带过。
公开信息显示,长期以来,我国电声行业以OEM和ODM模式为主,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且受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普遍盈利能力不强。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和境外收入比重均高达八成的通力股份,如何做到如此强势,让客户突然提高对其预付款?
从另一组数据来看,2022年末至2024年末,通力股份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23.29亿元、19.29亿元和26.7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23.22%、21.70%和23.34%,保持稳定。
预收货款大幅增加,意味着公司产品抢手或是在下游客户面前更有话语权,客户回款也应更积极。换言之,2024年回款效率应该是大幅提高,年末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理应大幅下降,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因而需要警惕,通力股份的收入确认政策是否发生改变,是否稳健、合规?倘若是为了顺利IPO而提前收款、调节收入确认时点,不仅收入的真实性要打折扣,还会对公众投资者产生误导。
同业竞争遭连问
在对通力股份的审核过程中,还有一个持续受到监管层密切关注的问题,就是同业竞争。
据披露,通力股份控股股东为通力电子(香港),实际控制人为李东生。实际控制人及其近亲属全资或控股的其他企业雷鸟创新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以下简称“雷鸟创新”)、深圳 TCL智能家庭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以下简称“TCL智能家庭”)、TCL Overseas 涉及声学产品、智能设备产品,与通力股份主营业务相近。
拟上市公司,如果主营业务与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企业从事的业务相同或近似,构成直接或者间接的竞争关系及潜在的利益倾斜,就形成同业竞争。一般来说,将产业不断细分,解释为同业不竞争,较难获得监管部门的认可。
从审核问询到上市委审议会议的现场,通力股份与上述3家公司不存在同业竞争的认定,遭到交易所的反复质疑。
通力股份给出的解释为,3家公司主要从事自主品牌的销售业务,未从事具体产品的生产制造业务。通力股份则主要以代工生产开展业务,基于不与客户竞争的考虑,较少涉及自主品牌业务,因而与3家公司之间不存在同业竞争。
以往,同业竞争一直是IPO注册的红线,全面实施注册制之后,依然是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同业竞争会给上市公司和它的关联方造成不平等竞争,或者掠夺商业机会,甚至可能造成利益输送,影响上市公司或者上市主体的独立性。对于进行过拆分重组等种种资本操作的通力股份来说,就更是如此。
如果是上市后也坚守不存在同业竞争情况,意味着通力股份的主要业务被“焊死”在代工上,未来自主品牌之路几乎被彻底斩断。
脱离代工角色,发展自主品牌是国内大多同行正在积极发展的业务方向,例如已获发行批文的同行汉桑科技,就将自主品牌发展列入未来五年业务发展规划(下图),但是考虑符合上市规则,通力股份根本无法开展自主品牌业务。
图片来源:汉桑科技招股说明书
当下,通力股份倾向于符合上市规则缩减自主品牌业务,上市后会否改变决策?一旦着力发展自主品牌业务,又将不符合企业上市规定,这个悖论恐怕是无法解决的难题。
若通力股份在上述问题上难以获得监管层的认可,恐IPO最终结果仍有变数。
声明:
本文素材均来自公开资料,文章仅供参考,不作投资建议。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更多IPO资讯请关注《华财研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