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对促进就业、扩大居民收入、财政收入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2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攀升至43.8万亿元,连续8年稳坐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宝座。外贸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约为19%。面对外部风险挑战,我国快速响应并密集出台系列帮扶政策,从财税支持、渠道拓展、供应链保障等多维度助力外贸企业纾困突围,推动其实现平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充分展现了我国政府对实体经济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企业的深切关怀,更彰显了我国应对国际变局和风险挑战的战略定力。
外贸企业生产能力强,产品普遍具有国际竞争力。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宏观冲击,这些企业短时间内难以建立高效的内销渠道。同时,国内的内需市场也急需提升消费能力来承接。为有效解决渠道和需求问题,商务部积极统筹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创新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通过消费品以旧换新、外贸优品进商超、电商平台专区建设等多维路径,打通出口产品内销堵点。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将汽车、家电、数码产品等纳入补贴范围,为外贸优品开拓内需市场注入新动能。市场主体层面,政企协同构建新型流通生态。京东设立2000亿元专项采购资金,通过流量倾斜、全渠道营销支持等举措,加速外贸商品内销转化;阿里巴巴依托数字化生态,为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内销解决方案,实现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链路赋能;永辉超市开通15天极速上架绿色通道,联动山姆、开市客等国际供应链企业,打造外贸优品专区;华润万家创新“代理+经销”双引擎模式,分级分类布局旗下2000余家门店,推动优质外贸商品精准触达消费终端。我们相信,这一系列针对性强、精准度高的帮扶措施将有效帮助外贸企业迅速开拓国内市场,凭借优质的产品,花香蝶自来。
应当认识到,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客观存在差异性。外贸企业在开展出口转内销工作时,除依托政策扶持与拓展市场渠道外,须从供给侧推进产业改造及结构性升级,以更好契合国内市场需求。对此,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深入研究分析国内消费者需求特征与消费习惯,针对性开展产品设计及优化工作。出口转内销并非仅是外贸企业应对关税冲击的权宜之计,而更是推动中国制造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这将促使外贸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与研发投入,以精准适配国内消费者对品质升级、功能创新及情感价值共鸣的多元消费需求。值此关键时期,企业可借助多元化社交媒体平台渠道,加快开拓国内市场新发展空间,实现业务稳定增长与转型升级目标。
从外部来看,国际市场仍存在新的增长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贸易伙伴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贸市场格局已形成多元化、多边化发展态势,从根本上避免了对单一出口市场的高度依赖。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一带一路”共建,不断升级国际战略经贸合作,贸易“朋友圈”持续扩容。2024年我国对共建国家进出口增长6.4%,占进出口总值50.3%,首次突破50%;2025年一季度该比重进一步提升至51.1%,10余年共建成果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新空间,为国际贸易投资构建新平台,为动荡的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与确定性。从区域合作看,东盟、欧盟对我国进出口规模均已超越美国:东盟连续多年稳居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贸易总值达6.99万亿元、增长9.0%,占外贸总值15.9%,2025年一季度提升至16.6%;欧盟作为第二大贸易伙伴,2025年一季度进出口额1.3万亿元、增长1.4%,占比12.6%。我国与东盟、欧盟两大经济体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高附加值领域,依托传统产业合作基础,展现出极强互补性与广阔合作空间。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新格局下,预期将有更多外贸企业在系统性塑造品牌国际影响力,加速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价值跃升。回顾中国制造出海历程,传统外贸企业发展初期多以贴牌代工产品为起点,经过多年积累与迭代,已具备较强产品能力,然而自主品牌建设却相对滞后,长期受制于“微笑曲线”的低附加值环节。当前,从成本竞争优势下降到国际市场准入收缩的系统性挑战,正倒逼外贸企业突破传统业务模式,通过聚焦目标市场需求加强产品研发创新优化功能设计、推动品牌叙事全球化重构与中华文化符号的国际审美融合、依托全球化融媒平台构建全渠道数字营销协同网络建设、推动供应链服务全周期增值化延伸等多维策略探索,系统性锻造品牌国际影响力。这一过程中积累的品牌运营与市场开拓经验也将反哺企业内销,有利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短期内,外贸企业仍面临多重挑战,需要强化政策扶持:政策环境构建——完善法规体系,强化出口转内销、开拓国际市场政策支持,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税收调节机制——实施企业国内增值税减免,扩大综保区选择性征收关税试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机构需开发适配性金融产品,加大中小微外贸企业融资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加强汇率波动监测,建立风险应对机制;财政专项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定向补贴企业市场推广、品牌建设等拓市费用;物流保障体系——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国内配送网络;深化“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合作,构建互联互通物流通道,提升跨境贸易效率。从中长期来看,我国需出台更多提振消费、改善民生的政策,以“六稳六保”为统领方针,通过拓宽收入渠道、改善就业、加大医疗养老生育补贴等具体措施,从根本上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消费能力,释放国内消费潜力,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起“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在国家政策效能持续释放的有力支撑下,我国外贸企业以自主创新驱动核心竞争力提升,必将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破局突围、化危为机,为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全球经贸繁荣注入更强动能。(东北证券研究咨询分公司总经理助理 沈新凤)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