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中国证券报》25日刊发文章《回购潮起 制度包容度便利性有望提升》。文章称,上市公司正掀起新一轮回购潮。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4日,10月以来A股市场已有57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股份方案,超过去年同期数量,展现对公司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
分析人士表示,随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征求意见稿)》落地实施,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回购条件,将推动更多上市公司加入回购队伍。
(资料图,新华社发)
传递发展信心
连日来,多家上市公司公布股份回购方案,用“真金白银”表明看好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态度,助推市场情绪积极向好。
Wind数据显示,9月以来,A股市场有400多家上市公司参与股份回购,集中于医药生物、电力设备、电子、计算机等行业。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A股大手笔回购案例不断涌现。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在今年以来实施回购的公司中,牧原股份、海康威视、中联重科等6家公司回购金额均逾10亿元,海尔智家等138家公司回购金额均超亿元。
在市场人士看来,上市公司回购规模回升,将进一步夯实市场底部区间。“历史上回购潮基本同步或略领先市场底,近期回购活跃度再度提升。除增持、回购以外,近期减持明显放缓、汇金增持、阶段性收紧融券规模等均有助于改善市场流动性,提振市场情绪。”招商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张夏表示。
回购规模总体呈上升态势
自2018年公司法对股份回购专项修改以来,我国形成了涵盖公司法、证监会规定、交易所规则在内的回购制度体系,上市公司回购积极性稳步提升。2019年至2022年,境内市场实际回购合计近3300亿元,年均突破800亿元。
专家总结,近年来A股回购具有诸多新亮点:回购规模总体呈现上升态势,2019年至2022年实际回购金额分别为579亿元、694亿元、1133亿元、886亿元,各年分别披露回购方案247份、232份、408份、512份,参与公司家数238家、226家、384家、490家;龙头公司运用回购工具增加,各年千亿市值以上公司回购的分别有8家、12家、15家、26家;回购便利度提升。
张夏说,大市值央企公司带头增持回购,起到标杆和引领作用,推动市场预期提升和引领更多公司开展回购增持;部分上市公司通过股份回购增强投资者信心的同时,股价有所提升。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运用回购工具选择何种用途、发挥何种功能,取决于上市公司自身状况和需要,可以在公司自治基础上自主选择。
增强制度包容度和回购便利性
上市公司回购热情不断升温,离不开制度包容性和实施便利性的提高。
证监会2022年10月14日表示,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部分条款进行修订,沪深交易所分别修订回购股份指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修订内容主要包括优化上市公司回购条件,放宽新上市公司回购限制,合理界定股份发行行为等。
“回购股份指引的修订进一步放宽了回购股份限制,并优化了窗口期安排,有利于上市公司运用回购等市场化工具维护公司合理价值。”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
具体来看,对于“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回购触发条件之一的“连续20个交易日内公司股票收盘价格跌幅累计达到30%”,累计跌幅拟调整为25%。有专家评价,此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机构砸盘优质上市公司股票,提振股民持有优质上市公司信心。
新上市公司回购实施条件也将适度放宽。比如,将新上市公司的回购实施条件,由“上市满一年”调整为“上市满六个月”。在优化禁止回购窗口期的规定方面,有关部门将季度报告、业绩预告或业绩快报的窗口期由“公告前十个交易日内”调整为“公告前五个交易日内”。
此外,加大对“忽悠式回购”打击力度有望上升到新高度。田利辉说,未来,监管部门将进一步严格防控“忽悠式回购”及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