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在全球造船竞争中的落后局面引发了政策制定者的深切担忧。据美联社的最新报道,令人震惊的是,中国在全球商业造船领域的产能占据了53%,远远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而美国的份额却仅有可怜的0.1%。这一数据无疑令那些一向自信于海上霸权的华盛顿政客们感到恐慌和不安。
回顾过去,中国在90年代末的造船业几乎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存在,仅占全球商船生产的5%。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似乎搭上了高速发展的列车,迅速崛起为造船行业的全球巨头。根据《经济学人》的分析,尤其是在海军舰艇建造方面,中国如今的生产能力是美国的230倍,这一差距令美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美国并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是积极采取行动。最近,两位美国参议员亲赴韩国和日本,试图与当地的造船企业展开合作,寻求联合建造和合资企业的可能性。他们希望通过与日韩的合作,提升美国船厂在海军舰艇建设与维护上的能力,特别是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美国参议员们也承认,美国的造船能力已经严重落后,过去二十多年里,造船设施老化,技术水平滞后,甚至出现了故障频发的情况,无法满足美国海军舰艇的日常维修需求。许多关键造船项目的进展远远滞后,通常会比计划晚上1到3年,这严重影响了美国军力的整体效能。 就在此时,美国海军在无人舰艇部队的测试中接连遭遇失利。据路透社报道,在加利福尼亚海域进行的一次测试中,一艘无人舰艇突然失速,并与另一艘船发生碰撞,最终沉没。而几周前,另一艘无人船在拖曳过程中意外加速,将支援船撞翻。调查显示,事故原因主要是软件故障和操作人员的失误。这项本想借助俄乌冲突灵感发展的项目,如今却陷入了困境,甚至连美国国防部的高官都对其实际效果产生了质疑,担心这将成为一个类似印度军事装备频繁故障的尴尬局面。 尽管面临如此多的挑战,美国依旧未放弃希望,并在与日韩的贸易谈判中争取了他们的支持。韩国提议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支持美国造船业的复兴;而日本则表示愿意在关税谈判中提供帮助,协助美国发展本土的造船能力。这些看似是对美国造船业的援助,但实际上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日韩造船业固然强大,但无论是在规模、效率还是技术全面性上,都远不及中国的造船实力。 此外,美国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其严格的保护主义法律,比如《琼斯法案》,该法案自1920年代起规定所有美国国内航运的船只,必须由本土建造、注册并运营。这一法律无疑为美国与外国造船企业的合作设立了一道高墙,也使得美国难以在不调整政策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国际合作。即便引入外资,美国老旧的船厂和设施也难以在短期内恢复活力。加之,美国国内产业链的断裂问题,培养出足够的熟练工人需要数年时间,而美国的船厂吸引劳动力的能力显然不足,日韩同样面临类似困境,在他们的船厂中,大约15%的工人是外籍劳动力。 对此,美国造船商委员会主席马修·帕克斯顿强烈反对依赖海外合作,他坚信美国本土有足够的能力建造所需的战斗舰艇和后勤舰艇,能够满足海军的维护需求。他认为,“寻找国外船舶维护”的策略,只会导致本土的裁员,并且对就业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可以预见,尽管未来美国可能借助日韩的力量,但要在短期内建立起一个能够与中国造船业抗衡的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在造船领域与中国之间的差距,很可能将继续扩大。 总结来看,美国面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巨大压力,选择了一系列“挣扎式”的措施。无论是试图借助日韩的力量,还是投资无人舰艇部队,都表明美国正在竭力改变现状,寻求翻盘的机会。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仍需时间来检验。对于美国而言,想要追赶中国的造船步伐,光是资金和合作并不足够,还需要在技术积累、人才培养以及产业链重建上进行深入改革。如果美国继续执迷于短视的对抗方式,甚至采取带有恶意竞争的策略,那么它不仅无法真正提升自身的实力,反而可能会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最终错失追赶中国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