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服务断档、信任折损,平安基金撤退暴露行业转型阵痛。
平安基金APP的图标将定格在数百万用户的手机屏幕中,这家管理规模超6500亿元的公募巨头,以一纸公告宣告了直销业务的“退场”。这场看似“轻量化优化”的迁移,实则暴露了这家管理规模超6500亿元的公募巨头在零售端的深层危机。
从APP关停引发的服务断档,到非货规模三年仅增百亿的停滞,再到迷你基金扎堆的失衡结构,平安基金正以“断腕”姿态,成为中小公募困局的一个缩影。这场撤退背后,是成本重压、渠道垄断与战略迷失的三重挤压。关停APP只是开始,平安基金面临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避免服务断档引发客户流失,以及如何在行业转型中守住最后的信任防线。
平安基金的“失衡棋局”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平安基金在管规模6561.97亿元,位居行业第19位。但规模数字背后,是极不均衡的业务结构:货币市场型基金占比超六成(4037.39亿元),其中单只"平安日增利A"规模突破2000亿元,主要依赖机构资金支撑;而权益类产品(股票型+混合型)合计仅544亿元,占总规模比例不足8.3%,更令人警觉的是,旗下41只基金规模不足5000万元,沦为“迷你基”。
这种失衡直接反映在零售端:APP服务的个人投资者打开率极低,每年200-300万元的维护成本成为沉重负担。固收类产品靠机构客户,APP针对的个人用户根本带不来增量资金。
总经理肖宇鹏的履历或许能解释这种战略偏向——他曾长期任职证监会系统,更熟悉机构业务运作,而零售端始终未能打开局面。
肖宇鹏自2016年上任以来,平安基金非货规模从64.7亿元增至2522亿元,排名从第67位升至第23位。但细看其任职轨迹,2018年末非货规模已达732亿元,此后六年增长陷入停滞。这位拥有证监会背景的“老将”,似乎未能带领公司突破中等规模陷阱。其低调的管理风格,与行业激进扩张的潮流形成反差,也折射出中小公募在资源、人才上的局限。
平安基金的撤退并非孤例。自2019年信达澳亚率先停运APP以来,一场中小公募的移动端撤退悄然开启。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今已有国寿安保、财通基金、光大保德信等近20家机构跟进,关停潮从百亿级公募蔓延至千亿级。
当关停公告与系统瘫痪形成荒诞对比,当迷你基金持有者面临服务断档,平安基金的困局远不止于一个APP的消亡,而是整个行业在成本重压与渠道垄断夹缝中的生存缩影。
对平安基金而言,当APP日活主要依赖机构客户(而机构客户更倾向专线交易),个人用户打开率极低,高投入与低产出的矛盾愈发尖锐。
业务结构缺陷进一步削弱APP价值。平安基金零售端的薄弱,使其无法通过APP吸引个人投资者带来增量资金。
2025年5月证监会《公募基金运营服务业务管理办法》明确提出“降低信息技术系统租赁与使用费”,为行业关停APP注入合规性依据。监管层的导向,让本就犹豫的中小公募更坚定地选择“断腕”。
撤退之后,如何重建信任?
据行业测算,一款基金APP的年运维成本至少需200-300万元,涵盖系统开发、合规备案、UI迭代及内容运营,且需专属IT团队支撑。对平安基金而言,这笔投入与用户活跃度形成鲜明对比——个人用户打开率低,而机构客户无需依赖APP。当“维护成本>新增资金”的公式成立,关停便成为降本增效的最优解。
不过,平安基金将功能迁移至微信服务号后,实测显示交易响应延迟达11-12秒,页面空白、客服失联等问题频发。更关键的是,公司未搭建小程序或社群矩阵,官网PC端在移动时代形同虚设。
这场看似寻常的渠道调整,却因迁移后服务频频“翻车”,暴露出这家千亿级公募在零售端积重难返的生存困境。
相比之下,前海开源基金关停APP时同步上线小程序,实现功能无缝衔接。平安基金的“重关闭、轻建设”策略,实质是服务降级,也被投资者视为对零售客户的“战略性放弃”。
平安基金41只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持有者,本就面临清盘风险,服务断档可能成为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同行通过播客、智能投顾等轻量化工具加强陪伴,平安基金的“半瘫痪”迁移传递出对零售客户的战略性放弃姿态。
头部公司如易方达、华夏坚守APP,因其拥有高净值粘性客户与专属服务团队。反观平安基金,撤退后缺乏深度服务衔接,暴露从“重资产直销”转向“轻运营”过程中的能力断层。若将微信服务号仅视为交易入口,而非投顾载体,则无法解决“代销渠道重销售、轻服务”的原始痛点。
平安基金的困局,是中小公募在渠道垄断下的集体缩影。据中基协2024年数据,TOP100销售机构中,蚂蚁基金以7388亿元权益保有量远超同行,形成"赢家通吃"格局。第三方平台凭借场景化入口(如支付宝生活服务、微信支付)触达海量用户,而公募直销APP的获客成本陡增。
当直销渠道无法形成客户沉淀,中小公募被迫将资源倾斜至代销平台,进一步强化渠道依赖。平安基金的选择正是这一趋势的注脚:撤退后,其战略重心明确转向机构业务,明星货基“平安日增利A”的2000亿规模,成为核心盈利支柱。
关停APP容易,重建信任却难。平安基金的尴尬在于,当同行探索播客轻运营、深耕微信生态时,其替代方案显得仓促敷衍。这种战略空白暴露出从“重资产直销”转向“轻运营”过程中的能力断层——若将微信服务号仅视为交易入口,而非投顾载体,则无法解决“代销渠道重销售、轻服务”的原始痛点。
投资者最关切的“长期陪伴”,在平安基金的撤退中几乎消失。当APP变成手机里的灰色图标,那些曾被承诺的“财富管理专家”形象,可能随之褪色。这种信任折损,对中小公募而言可能是致命打击。
对于平安基金而言,如何将“半瘫痪”的迁移通道转化为服务升级的跳板,或将成为其能否守住零售端“入场券”的关键。而对于整个行业,这场“断舍离”后的价值重生,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