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宣布解除对日本部分地区水产品的进口禁令,这被普遍解读为中日关系的回暖信号。然而,就在这种善意扑面而来的时候,日本首相石破茂的政府却似乎在表演一场反向政治秀:高调宣称将在2025年启动南鸟岛深海稀土开采计划,试图以此“摆脱对华依赖”。
自中美贸易摩擦因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而愈演愈烈,稀土供应成为了博弈中的核心筹码。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中枢”,中国牢牢掌握着这条产业链的关键。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日本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要通过深海稀土开采来自我证明呢?这显然与东京希望通过增强自主资源掌控,向美国示好以获得在关税谈判中的主动权有关。
可以说,石破茂的这一举动,犹如在舞台上高唱独角戏,意图将注意力吸引到深海稀土的“美梦”之上,然而他的两大隐忧却隐藏在华丽的表象之下。
我们都知道,开采稀土并非易事。在井喷式的发展背后,除了需要高超的技术支持,更需要极其巨大的资金投入。即便日本对于5500米深海稀土的开采计划信心满满,但现实是,海底的开采成本相比于陆地开采要高出数倍。
在已有的国外矿产资源中,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开采效率低下,成本一再滋长。即使日本成功开采出了海底稀土,最终也可能要以高得离谱的价格走向市场。不仅如此,之前日本企业因中国的稀土管制而减产抗议,如今如果采用这种高成本的国产深海稀土,将可能进一步压缩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的利润空间,究竟是“双赢”还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策略,也成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纵使日本在推出深海稀土开采计划时,口气铿锵有力,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在稀土提纯技术方面,日本至今为止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尤其是高纯度稀土分离技术更是被中国垄断。这意味着,如果日本无法在提纯这一关键环节取得突破,那么即便在海里挖出了稀土,最终还是得求助于中国进行处理。所谓“去中国化”的梦想,最终恐怕难以兑现。所以,这个计划在实际操作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
日本在稀土问题上的高调表态,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美日贸易谈判中增加筹码。通过炒作“摆脱中国依赖”的叙事,日本试图向美国传达出一个信号:只要华盛顿在关税问题上做出让步,日本就能够帮助构建“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然而,在这一系列的动作中,其实暗藏着风险和无奈。如果这一策略被特朗普看作是空口白话,很可能就会反而给日本带来更大的谈判压力。
总而言之,在稀土这一关键资源的争夺战中,日本的策略无疑是一场政治秀,但背后却是一场深深的战略误判。这场博弈给各国的启示是:资源自主的核心从来不是“有没有矿”,而是“能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