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连续请求访华却遭"已读不回",中方态度耐人寻味。
5月20日,王毅高规格接见美国亚洲协会会长康京和,同时中美日内瓦关税协议重磅出炉。
这位神秘客人有何特殊使命?中美关系真要质变?
质变前夜的信号博弈
5月20日这天,北京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
就在特朗普苦等访华回音的时候,外交部长王毅却在钓鱼台国宾馆高规格接见了一位神秘客人。
这位客人不是别人,正是美国亚洲协会会长康京和。
她的身份相当特别,曾经担任韩国外交部长的她,如今却成了美国智库的负责人,这种身份转换在华盛顿的旋转门机制下并不罕见。
但她此次访华的时机却意味深长,王毅亲自出马,会谈时间长达90分钟。
这种规格在外交礼遇中可不多见,更巧的是,就在同一天,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的重磅消息也传了出来。
5月12日签署的联合声明显示,美方取消了91%对华加征的报复性关税,中方也相应取消了91%的反制关税。
这可是自贸易战以来最大幅度的关税减免,两个看似独立的事件,在同一天集中爆发,绝非偶然。
康京和在会谈中表示,亚洲协会愿意为中美两国消除误会、促进理解搭建平台。
这番话听起来像是在为特朗普政府打圆场,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中方通过这种方式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
即使不理特朗普,中方也愿意与美国有识之士保持沟通。
这种外交策略相当老练。一方面坚持原则不妥协,另一方面又保持对话渠道畅通。
而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恰恰暴露了特朗普访华请求背后的真实困境。
访华碰壁的真实原因
特朗普的访华请求已经连续碰壁好几天了。
从5月16日开始,这位美国总统就不断向媒体表达访华意愿,"我很想对中国进行访问!中美关系十分重要!"
听起来诚意满满,可实际行动却截然相反,就在他高调示好的同时,美国商务部却在加码对华芯片封锁。
这种两面派做法让人哭笑不得,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刚从中东回来。
他在那里除了谈投资,还干了另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呼吁中东各国都要尽可能地远离中国。
这边劝别人远离中国,那边又想拉近与中国的关系。
这种精分式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中方的反应也很耐人寻味。
面对特朗普的连番示好,中方选择了集体失声。
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对相关问题总是顾左右而言他。
这种沉默比任何回应都更加意味深长。
中方的逻辑其实很清楚:想谈可以,但得有基本的诚意。
一边卡着脖子打压遏制,一边又指望发展良好关系?
这种如意算盘打得太响亮了,5月12日,中美刚在日内瓦达成了关税减免协议。
本来这是个好兆头,可协议墨迹未干,美国就对华为昇腾芯片发出了"全球封杀令"。
虽然在中方强烈抗议后,这个"封杀令"改成了"全球风险警告"。
但美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意图已经暴露无遗。
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做法,让特朗普的访华请求显得毫无分量。
不过,特朗普的困境不仅仅来自中方的冷遇,美国内部的分裂态势也在不断加剧。
美国内部的分裂浪潮
就在特朗普焦急等待回音的时候,美国国内却风起云涌。
5月21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官司。
俄勒冈州、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州等12个州组成联盟,集体将特朗普政府告上法庭。
这些州的理由很直接:特朗普滥用职权。
短短三个月内,这位总统已经三次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
每次宣布的目的都一模一样——为了能够合法地对其他国家加征关税。
按照美国法律,只有在"非同寻常的极端情况"下,总统才能启动紧急状态权力。
可特朗普把这项权力当成了家常便饭。
俄勒冈州总检察长马歇尔在法庭上直言不讳:这种做法已经严重违法,更让人意外的是,连商界精英也开始公开唱反调。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公开场合狠狠批评了特朗普的芯片政策,这位芯片界的风云人物用词毫不客气:"完全错误"。
黄仁勋的逻辑很简单:如果管制措施的目标是确保美国保持领先地位,那这些规定就是适得其反。
他直接指出,阻碍别人发展只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这番话简直就是在打特朗普的脸。
更要命的是,黄仁勋还透露了一个关键数据。
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从95%暴跌至50%。
这意味着什么?美国的芯片封锁不仅没有遏制中国,反而加速了中国的自主创新。
连共和党内部也开始出现不同声音。
有议员坚决反对特朗普对中国加征关税。
他们的理由很实在:美国对中国保持了几十年的贸易逆差,但中美两国的经济都在上升。
这说明贸易逆差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各取所需,实现互利的正常情况。
这些内外交困的局面,反而为中方的外交策略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中方外交的智慧布局
面对特朗普的内外交困,中方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艺术。
康京和的访华就是一个绝妙的例子,她的美国亚洲协会在华盛顿影响力不小。
它可以在美国社会传播对华正确认知,消除误解。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团结那些反对特朗普对华强硬政策的美国力量,这些力量虽然暂时还不够强大,但在关键时刻可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中方通过接见康京和,实际上是在向美国国内的理性声音伸出橄榄枝,这种做法既不给特朗普面子,又为未来的对话预留空间。
王毅在会谈中开门见山地表达了中方立场。
中国对美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
但与此同时,美方继续遏制打压中国的正当发展权利,特别是最近试图对中国芯片进行全面封杀,这是赤裸裸的单边霸凌。
康京和的回应也很有意思。
她表示,亚洲协会非常愿意为中美两国消除误会、促进了解搭建平台。
这番话听起来像是在为特朗普政府打圆场,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为中美两国的民间交流开辟了新渠道。
随着特朗普内外交困局面的加剧,这些理性声音可能会越来越响亮。
中方的外交智慧还体现在对时机的精准把握上,康京和访华的同一天,中美日内瓦关税协议的消息也传了出来。
这种时间上的巧合绝非偶然,而是精心设计的信号释放。
它向世界表明,中方既有坚持原则的底线思维,也有务实合作的开放态度。
这种有理有节的应对方式,让美国国内的理性声音看到了希望,而随着美国内部分化的不断加剧,中美关系或许真的迎来了质变的契机。
这场外交博弈展现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特朗普碰壁,协议达成,信号混杂。
中方既坚持原则又保持沟通渠道,美国内部分化为缓和创造契机。
你觉得这次"质变"是真正转机,还是新一轮博弈序幕?
上一篇:7户央企外部董事职务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