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神仙妖魔”奔向港股IPO,豪门眼红了。
投资家网获悉,近日保险行业传来大消息,“用领先数字技术提供易懂保险产品”的亚洲知名保险公司富卫集团已递交招股书,将在港交所IPO。这意味着,奶茶、盲盒、卡牌、面条、青梅、冲锋衣等消费品集聚的港股,要迎来一家金融公司。富卫集团大有来头,背后掌门人为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富卫集团则是他通过收购香港、澳门、泰国等保险业务组成的巨头。
虽然,富卫集团的目标是,“致力于成为泛亚洲领先的保险公司”,但中国内地给富卫集团贡献了约6万名保单客户。此外,富卫集团的经营情况也不太理想,2023年亏损扩大至7.17亿美元,2024年才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000万美元,手中保险不赚钱成了李泽楷的痛。如今,富卫集团冲刺港股,一旦IPO成功,卖保险发愁、股民接盘的李嘉诚家族即将再度暴富。
一
港股正上演“神仙妖魔”连连看。
2025年,港股异常热闹,受益于DeepSeek拉动中国资产大爆发及蜜雪冰城1.77万亿港元认购扰动,一批A股、美股机会“渺茫”的公司,在港股看到了“冲动募资”的希望。不单是IPO屡次折戟的公司奔向港股,A股各行业龙头也把港股当成了再现资本奇迹的宝地。
随着宁德时代港股募资357亿港元落地,港股IPO募资规模以跃升全球第一。根据时下最火爆AI大模型DeepSeek分析,2025年,港股交易活跃,主要得益于“政策环境与制度创新”支持。一是,中国内地通过优化境外上市外汇登记流程,降低了公司跨境资金运作成本;二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持续扩容,打通了资金流动渠道。
资金可以灵活进入港股,使资本流动性大增。从市场角度来说,港股常常被VC/PE看作是,“估值洼地”。恒生指数市盈率,仅10.47倍,显著低于美股标普500的28.1倍和A股沪深300的12.7倍。过去,即便港股是“估值洼地”可较低的流动性,不太受资本青睐。
2025年,情况变了,流动性增强、交易活跃,资本必然把港股当做“香饽饽”。钱多了,股民也跟着爽。加之港股实行“T+0”交易且无涨跌幅限制,进一步激活了市场。在投资者多、钱多的背景下,资本不甘寂寞,创业者更不甘寂寞,把港股视为人生逆袭的暴富指南。
现在,但凡是家公司,拿到了VC/PE融资,就迫不及待的涌向港股。100%控股的家族企业去港股了。紧接着,夫妻店去港股了。就有了眼下一幕:奶茶、盲盒、卡牌、面条、青梅、冲锋衣等纷纷跑港股凑热闹。但这些公司毕竟是卖产品的,后来,月子中心也去港股了。
再后来,就有点离谱了,卖保险都想港股IPO,比如最近向港交所递表的富卫集团,就是一家典型的保险公司。它们把保险讲出了“故事”,“用领先数字技术提供易懂保险产品”,换句话说,市面上的部分保险“太复杂了”,消费者晕晕乎乎就签了。数字技术赋能保险,“让保险变得浅显易懂,消费者买的明明白白。”创造保险新体验。富卫集团的定位是泛亚太地区,业务布局香港、澳门、泰国、印尼、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日本等。目前,富卫集团连续4年位居MDRT(百万圆桌会议)5大香港保险公司之列,是亚洲知名保险公司。
不过,富卫集团最引人关注的点是,由李嘉诚次子李泽楷掌舵。
二
2012年,李嘉诚宣布了两个关乎家族未来的大消息。
第一个是,选好接班人。李嘉诚长子李泽钜,继承了“李超人”人生重要资产“长和系”。而李嘉诚开始退居幕后、遥控全盘,关注抗衰老技术的投资,思考家族资产向哪里扩张。
第二个是,家族利益分配。其中,李嘉诚次子李泽楷获得巨额现金分红,他用一大笔钱边收购、边投资,在李嘉诚家族的“光环”照耀下,经营起了自己的生意。彼时,李泽楷在中国商界、创投圈名气很大,除了他是李嘉诚次子的“特殊”身份,他的投资能力十分“高超”。
李泽楷闻名中国内地的一战是,通过电讯盈科与IDG联合投资腾讯。这一战的初始投入,DeepSeek上有两个版本。一是,总投资220万美元(各110万美元),合计获得腾讯40%股份(两家各占20%);二是,总投资1000万美元(各500万美元),获得腾讯40%股份。
版本一,网上流传就多。2001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期间,李泽楷出售所持20%腾讯股份卖给南非MIH集团,套现1260万美元。若以今天视角,李泽楷的投资能力一点也不高超,按腾讯历史最高市值约7万亿港元计算,李泽楷至少错失了超1.39万亿港元的增值收益。
但在那个年代,初出茅庐的李泽楷投资能力很强了,这一点被父亲李嘉诚格外看重。李嘉诚搞好家族利益分配后,李泽楷开启了创业之旅。2013年,李泽楷盯上了保险生意,他手握充足资金向荷兰国际集团收购了香港、澳门、泰国的保险业务,又投资4.25亿美元间接控股了富卫集团。拿下富卫集团,李泽楷组建团队,打造品牌,“想重构保险行业生态”。
10多年时间,富卫集团的保险业务一直扩张,产品呈现多样化特点,包括分红人寿、非分红人寿、定期人寿、医疗及附加保险、单位连结式寿险、团体保险等。保险行业依赖的是保费规模,中国6大保险公司中,平安保费规模达到8581.43亿元,人保保费规模达到6927.53亿元,6大保险公司较低的新华保险也有1705.11亿元规模的保费,足见保险行业火爆。
富卫集团的保费规模肯定不能与中国6大保险公司相提并论,但作为一家新兴保险公司,富卫集团的保险业务在过去10年飞速增长,由2014年的3.09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9.16亿美元,年化新保费在2024年实现5.2倍的增长,说明“数字技术赋能保险”是门好生意。
生意是好生意,可富卫集团在运营上也经历坎坷。根据它们递交的招股书数据,2022年、2023年、2024年,公司实现净保险及投资业绩分别为4.93亿美元、4700万美元、9.11亿美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3.2亿美元、-7.17亿美元、1000万美元,2024年才扭亏为盈。
李泽楷创业干了家保险公司,竟赔钱了。他与父亲李嘉诚满脑子逐利的逻辑背道而驰。
三
尽管如此,李嘉诚家族擅长的仍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买地建楼是“一本万利”,投资是“一本万利”,保险同样是“一本万利”。DeepSeek解读,保险是通过保费形成“负债+浮存金”模式,可将资金用于投资获取收益。2024年,中国保费收入达5.7万亿元,超90%资产为准备金等负债。投资端管理规模超30万亿元,形成“以负债驱动资产扩张”的杠杆效应。DeepSeek进一步解释,“保险并非外界眼中躺着赚钱的行业,其整体ROE长期低于银行、白酒等板块,外界看到的是表现,非实际利润率。”
就像李泽楷经营的富卫集团,2024年就赚了1000万美元,盈利能力之弱,卖保险的看了也要感叹。保单及客户方面,亚洲知名保险公司青睐中国内地客户。截至2024年末,富卫集团约有6万名保单持有人来自内地。中国内地访客客户新业务销售额,2022年至2024年增长了6.3倍。别看卖保险赚钱少,李泽楷对资本化的理解,一点不逊色于哥哥,甚至父亲。
他也是李嘉诚家族里,不太想活在父亲“光环”下的大富豪。他一直想证明,富豪家族可以“青出于蓝”。在投资腾讯之前,李泽楷就创过业,他成立了亚洲首家卫星传输有线电视服务公司STAR TV,并以1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全球传媒大佬默多克,豪取人生第一桶金。
拿到人生第一桶金,李泽楷没有挥霍,悄悄成立了盈科集团。90年代末,他在香港大展拳脚,收购港股上市公司得信佳,更名盈动数码。随后的一次收购,让他在香港名声大噪。1999年,英国大东电报局计划出售香港电讯54%股权,接洽了李光耀次子李显扬的新加坡电信。
谁都没想到,李泽楷半路截胡,以120亿美元加盈科集团部分股权的价格买下了香港电讯的控股权,又将盈动数码更名电讯盈科,就有了前面电讯盈科联手IDG投资腾讯的故事。拿下香港电讯,李泽楷在香港多了个标签“小超人”。他的资本化运作水平直逼“李超人”。
李泽楷最大遗憾是,“腾讯卖早了”。他曾公开表示,“我不止一次感到很可惜,对我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教训。”此后,李泽楷不管干什么都很能“坚持”,就像他保险创业。公司长期亏钱,他没选择出售保险资产,选择熬,用时间检验一切,熬到他擅长的资本时刻。
富卫集团冲刺港股IPO,李泽楷马上迎来又一家上市公司。卖保险赚不到钱,保险公司IPO就不一样了,按着港股的热度,还缺接盘的股民吗?那将是暴富基础上的暴富“神话”。
那么,你看好李泽楷保险公司的港股IPO征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