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京东外卖业务仍处于投入亏损期。一季度包括外卖业务在内的新业务经营费用为24.9亿元,同比增长65.3%,这使得新业务当季的亏损额扩大至13.27亿元
文|《财经》特约撰稿人 康国亮
编辑| 杨秀红
京东(9618.HK,JD.US)交出了外卖业务的首份财务答卷。
5月13日晚,京东集团发布2025年一季度财报,实现净营收3010.8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创近三年来新高;调整后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137.0亿元,同比增长27%;归母净利润为108.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2.73%。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财报也是京东外卖业务交出的首份财务答卷,根据京东财报披露,2025年一季度,包括外卖业务在内的新业务收入为57.53亿元,同比增长18.1%。
“京东外卖的日单量已经接近2000万单,预计这个里程碑很快就能突破。”在财报披露后的电话会议中,京东CEO(首席执行官)许冉表示,“我们看到了外卖业务对于京东整体的平台流量和新用户的拉动作用,同时提升了平台整体流量的转化率。”
此前,京东曾于4月24日对外宣布,截至4月22日,京东外卖日均单量突破1000万单。如果按照京东外卖日均单量达到2000万单计算,其将达到美团(3690.HK)外卖2023年平均日单量6027万单的约三分之一,逼近饿了么约2500万-3000万的日均单量,使得外卖市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杀”。
京东在财报中提到,外卖市场拥有巨大的机会和需求,包括用户对品质外卖的需求,商家对合理佣金的需求以及骑手对更好的保障的需求等。京东具备把握这些机会、满足市场需求所需要的能力、文化和优势,包括“又好又便宜”的品牌心智、坚持只赚取合理利润的“三毛五”理论以及物流运营和管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财报发布的当晚,5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发文表示,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针对当前外卖行业竞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
上述五部门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内部管理,合法规范经营,公平有序竞争,共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切实维护消费者、平台内经营者和外卖骑手的合法权益,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图片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十几年前,外卖平台进入“百团大战”,最终美团和饿了么成为国内外卖市场份额最大的两家企业。而今年以来,外卖行业竞争越来越白热化,2月京东高调官宣启动外卖业务,其后,围绕外卖补贴、商家减佣、为全职骑手缴纳社保、骑手“二选一”等问题掀起了一轮外卖大战。近期,饿了么联合淘宝闪购高调入场,推出百亿补贴,将外卖“三国杀”战局推向高潮。
东吴证券认为,此次约谈表明,监管部门正在密切关注外卖平台的竞争行为。京东、美团等平台需要在补贴和佣金政策上更加审慎,以避免触碰监管红线。平台之间的竞争加剧可能导致商家和骑手的负担加重,监管部门的介入有助于平衡各方利益。“监管部门希望推动平台经济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而非单纯追求市场份额,平台企业需要在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合规经营。”
从京东外卖自身的情况来看,目前,京东外卖业务仍处于投入亏损期。财报显示,包括外卖业务在内的新业务经营费用从上年同期的15.1亿元同比增长65.3%至24.9亿元,这使得新业务在一季度的亏损额扩大至13.27亿元,新业务的经营利润率为-23.1%。
“外卖业务由于骑手等成本较高属于规模经济,美团外卖也是在长期亏损后,于2019年才实现首次盈利,行业排名第二的饿了么则到现在仍处于亏损状态,京东外卖实现盈利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一位关注外卖行业的机构投资者对《财经》表示。
对此,许冉强调,尽管京东外卖业务仅开展几十天,但运营和系统能力正在优化,外卖业务被视为京东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短期内会有投入,但随着规模增长,业务将释放规模效应,提升配送运力和技术,降低运营成本,带来协同价值。
华泰证券发布研报表示,关注京东外卖投入产出效果,考虑到外卖业务的超预期投入,下调公司2025年至2027年盈利预测,但外卖业务对京东用户流量增长及电商主业交叉赋能的潜力值得持续关注,或为电商主业的经营效率提升提供额外帮助。
摩根士丹利表示,京东集团上调了2025年全年盈利增长预期至两位数利好股价, 但外卖业务未提供亏损指引,可能导致2025年余下时间内的盈利预期进一步被下调,是盈利的拖累项。该行将京东2025年、2026年和2027年的盈利预测分别下调14%、7%和5%,以反映对外卖业务的投资。
截至5月14日午间收盘,京东股价上涨2.7%至140.7港元/股,年初至今上涨6.5%,美团股价年初至今下跌约8.5%。
责编 | 杨明慧
封图来源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