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的最后一周,全球资本市场的目光聚焦在美股与A股的联动上。自4月23日至25日,美股三大指数连续三日收高,纳斯达克指数累计涨幅超过6.7%,特斯拉单周暴涨近25%,科技巨头如英伟达、微软、谷歌等推动市场情绪持续升温。然而,就在美股狂欢之际,A股投资者却在焦虑:周一的A股能否跟涨?还是会因内外压力再度陷入震荡?
美股的狂欢:科技股与政策预期的双重驱动
美股的这轮上涨,表面是科技股的狂欢,背后却是政策预期与市场博弈的交织。4月22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将更多精力投入公司运营,叠加美国政府对自动驾驶法规的松绑,特斯拉股价应声大涨近10%。与此同时,美联储官员接连释放降息信号——克利夫兰联储行长梅斯特称“6月可能开始降息”,理事沃勒也表示“若关税冲击就业,将支持降息”。市场对宽松货币政策的期待,直接推动了科技股等高成长板块的估值修复。
然而,这轮反弹的根基并不牢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仍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尽管特朗普暗示“可能撤回部分对华关税”,但美国商务部随即否认了相关谈判进展,中方亦坚持要求“全面撤销关税”。这种矛盾的表态让市场陷入反复摇摆:一方面,投资者押注关税缓和可能带来的贸易修复;另一方面,美国消费者已开始为关税买单——电商平台Temu和Shein的商品价格因关税上涨20%至翻倍,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历史低位。分析师警告,若特朗普坚持高关税,美国经济可能面临更严重的通胀和增长放缓,最终迫使美联储加大降息力度。
A股的困局:内外压力下的窄幅震荡
与美股的火热形成对比,A股近期呈现“上有压力、下有支撑”的窄幅震荡格局。浙商证券的周报指出,尽管本周A股主要指数尝试反弹,但4月7日跳空缺口的成交密集区仍是重大阻力,且中美关税谈判尚未重启,市场情绪难以彻底扭转。从资金面看,虽然两融余额小幅增加,但股票型ETF呈现净流出,显示部分资金在反弹中选择了获利了结。
不过,国内政策的托底力量不容忽视。瑞银证券分析师孟磊认为,2025年A股的盈利有望触底回升,沪深300指数每股盈利或增长6%,主要得益于财政政策的加码(如10万亿元债务置换、3.5%的预算赤字率)以及个人投资者资金的持续流入。此外,“耐心资本”的入市——如险资和“国家队”的增持——可能成为稳定市场的关键力量。例如,中央汇金在市场非理性下跌时通过增持沪深300ETF护盘,这一策略在2024年1月已被验证有效。
周一的A股:高开容易,突破难
从历史经验看,美股大涨通常会对A股开盘形成正向带动,但能否持续需取决于内外因素的共振。周一A股可能呈现以下走势特征:
1. 高开试探压力位
受美股科技股大涨刺激,A股的半导体、新能源车、人工智能等板块可能高开。例如,特斯拉产业链、自动驾驶概念股或受资金追捧。不过,上证指数在3350-3400点区间(对应4月7日缺口上沿)将面临强阻力,若成交量无法有效放大,冲高回落的风险较大。
2. 分化加剧:政策受益板块领跑
国内政策导向清晰的板块或成为主线。例如,大金融板块(银行、保险)受益于低估值和红利策略;自主可控领域(军工、半导体)受地缘政治和国产替代推动;内需消费(家电、医药)则可能因超额储蓄释放而迎来修复。相比之下,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如光伏、纺织)需警惕美国关税政策的扰动——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光伏电池的双反税率终裁已导致部分中概股大跌,这一压力可能传导至A股相关企业。
3. 资金博弈:散户与机构的角力
当前A股的增量资金主要来自个人投资者。瑞银数据显示,2024年10月新增A股账户数达390万,是前9个月平均水平的4.7倍,散户情绪显著回暖。若周一市场高开后未能突破压力位,部分短线资金可能选择离场,导致盘中波动加剧。而机构资金则更关注中长期逻辑,例如盈利复苏和估值修复——目前万得全A指数市盈率为18.2倍,仍低于2021年水平,若盈利预期上调,估值仍有提升空间。
风险与机遇:紧盯两大信号
对于周一的A股而言,两大信号至关重要:
1. 中美关税动向:若周末传出谈判重启或关税调整的明确消息,市场风险偏好将大幅提升;反之,僵局持续可能压制反弹空间。
2. 国内政策力度:3月两会提出的财政支持措施是否加速落地(如专项债发行、房地产去库存),将直接影响市场对经济复苏的预期。
此外,全球资本流动的变化值得警惕。摩根大通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导致资金从美国流向亚洲市场,而A股若能在政策利好下凸显配置价值,可能吸引外资回流。
在震荡中寻找结构性机会
综合来看,周一A股大概率高开,但能否突破压力位仍需观察量能配合。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指数涨跌,不如聚焦结构性机会:在政策支持与盈利复苏共振的领域(如大金融、自主可控、内需消费)择机布局,同时规避受外部冲击较大的板块。毕竟,在“窄幅震荡”的常态下,耐心与精准才是制胜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