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宸汐
编辑|天宇
今年五一小长假,香港终于又火了。
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首日,香港录得超过102万人次出入境,入境人次逾54万,其中内地旅客约22万人次。而节前该机构曾估算,今年五一黄金周预计约有571万人次(包括香港居民及访客)经各海、陆、空管制站进出香港。
激增的入境游客,大概率将带动香港旅游、餐饮、交通、酒店等行业收入增长,并提升尖沙咀、中环等商圈的营业额。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线下入境消费于五一爆火,香港本地市民的线上消费习惯早已在五一前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今年3月起,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巨头不约而同加快在香港特区的落子布局,先后落地“包邮”、“补贴”等政策,京东甚至打出了“全港比价、买贵就赔”的比价口号,有效促进了香港特区电商业务的发展。
实际上,自内地电商平台相继推出“包邮到港”服务后,一箱箱标着“包邮区”的快递从深圳、广州等集运仓涌入香港,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反向海淘”浪潮。过去习惯线下购物的中国香港消费者,正以惊人的速度转向内地电商平台。部分香港自提点随即成为“爆仓重灾区”,“打蛇饼”排长队提货,在香港街头已经屡见不鲜。
淘宝自2024年9月便率先打响“包邮第一枪”,投入10亿元将中国香港纳入包邮区,推出“满99元包邮”政策,消费者在淘宝平台购买带有“HK99包邮”标签的商品,就免运费包邮到港,覆盖服饰、各种日用所需等品类。
淘宝还增加跨境退货的服务,凡购买带有“支持香港退货”标签的商品可在港菜鸟自提网点退回。“双十一”等大促期间,甚至推出“夜间取件”“周日营业”等差异化服务,应对中国香港消费者非工作时间取件需求。
京东也不甘落后,几乎是跟淘宝同一时间,宣布要在香港市场投入人民币15亿元,用于补贴、物流建设等多个方面,这还是初期费用,长期上不封顶。面向香港地区的消费者,京东推出了自营满 299 元免运费送上门服务(免运10KG),不限定时段、不限定品类。同时,京东还上线了 “一件免运费” 专区,包括小家电、快消日用品、方便食品、家装汽配等多品类商品,以及京东自有品牌京东京造的众多商品均支持一件包邮。
近期,京东又接连加码香港市场,针对香港消费者重磅推出 “一件包邮” 服务,且覆盖京东自营全品类商品。不仅如此,京东还喊出 “买贵就赔” 的口号,彰显其价格优势。在物流履约方面,京东也在加速布局,前不久京东快递港岛运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核心区域同城快递订单最快 4 小时即可送达,这已经是其在香港设立的第五个运营中心。据透露,京东线下综合类消费商业体 “京东 MALL” 也在筹备进入香港市场,目前正在积极选址中。
拼多多方面,消费者只要购买带有 “包邮到港” 标签的商品,并选用特定的集运服务商,即可享受包邮优惠。平台甚至还推出 “一件包邮” 服务,即使买一件3元的手机贴膜亦享包邮服务。该服务由平台对香港段运费进行补贴,吸引更多香港用户在平台上购物。香港包邮订单的发货操作与普通订单一致,商家无需承担从集运中转仓至香港收货地址的二段运输费用,这一费用由拼多多平台承担。
香港市场为何能吸引电商巨头以“包邮”纷纷入局?从市场自身特点来看,香港人口密度大,人均GDP较高,消费者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但长久以来,香港的电商渗透率一直不如内地和美国,各大电商平台也迟迟未能完全打开香港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前7个月,香港线上购物占比还不到10%,而 2023 年中国内地的电商渗透率已经高达 47%。如此巨大的差距,无疑意味着电商在香港市场的广阔增长空间。
许多香港消费者表示,包邮政策实施后,网购变得更加便捷且划算,以前因为运费问题而放弃购买的商品,现在都可以轻松下单。大多市民对内地电商卷起的“包邮风”表示欢迎态度,认为从此可以轻松享受内地高性价比的商品,提高生活品质。
包邮政策刺激单量翻倍的同时,末端服务短板也逐渐显露。如部分自提点因货物过多而爆仓,大件商品堆积通道,取货现场混乱不堪,市民常常投诉无门。这些问题也充分表明,包邮只是第一步,在以包邮吸引香港消费者之后,如何提升后续的服务体验,将成为内地电商在香港市场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过去,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成为阻碍香港用户在内地电商平台下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进军香港市场,解决物流问题,成为淘宝、拼多多和京东的首要问题。虽然三大电商平台均以物流为切入口,但采用的物流策略上各有千秋,投入资源与服务举措也大不相同。
三大电商巨头在港物流模式对比
淘宝依托菜鸟网络扩建香港本地物流网络,大规模投入分拨中心和自提点。据相关统计,香港设自提点数量超1000个,平均每300米一个,淘宝通过“分拨中心+自提点”模式,形成“半日达”配送能力,覆盖全港95%区域。
事实上,早在2018年,菜鸟就开始布局建设香港本地网络。截至目前,包括中港干线车辆、本地十多个分拨中心以及自提点和配送车辆,菜鸟已初步建成覆盖香港全境的本地快递网络,为淘宝在港推行包邮政策提供了稳定、高效的物流支持。
从策略上看,阿里和京东都是物流先行,不断加码在香港市场的布局。而京东选择的路线是京东物流和商流配合的模式。目前,京东已设有多个自营仓与协同仓库,为香港本地及海外商家提供仓配一体服务以及本地配送等多元化服务。
此前,京东物流已在香港落地供应链基地,并在观塘、葵青、沙田、元朗及港岛分别建立了五个全自营的快递运营中心,集分拣与站点等功能于一体,以更高效的中转效率,为消费者提供免运费送货上门、最快次日达的消费体验。其中,京东快递港岛运营中心配备先进的半自动化操作设备,针对港岛密集的住宅区与商业楼宇实现无死角覆盖,确保核心区域同城快递订单最快4小时送达,夜间派送服务延长至22点,满足用户即时需求。
没有自建物流的拼多多则通过物流补贴策略,主要依赖集运仓和第三方物流来降低成本。商家仅需发货至集运仓,后续清关、配送由第三方合作物流(如顺丰集运)完成,平台补贴香港段运费。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成本相对较低,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市场推广和用户补贴上。
三大电商平台物流模式的不同,折射出各自在香港的战略差异:淘宝重网络覆盖,追求生态协同;京东重服务与效率,打造品质壁垒;拼多多重规模扩张,强化成本优势。
但其实,除了物流基础建设的比拼,香港市场的竞争更是一场长期服务能力与用户粘性的较量。未来竞争中,谁能在成本、效率与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谁将主导中国香港电商市场的下一阶段格局。
香港市场的竞争,只是内地电商全球化布局的缩影。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市场的枢纽,香港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香港市场其实是很多内地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的重要试验场。”行业专家认为,香港市场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程度,消费者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较高,且市场规则与国际接轨。内地电商企业在香港市场积累的经验,无论是在物流配送、市场营销还是用户服务方面,都可以为其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提供宝贵的借鉴。
或许正是瞄准了香港市场对辐射全球、进行更广范围的海外业务扩张,这一战略层面的价值,阿里、京东等在香港市场的布局相对都很早。比如,早在2018年,阿里就宣布建设香港eHub(菜鸟自建自营智慧港)。去年“双11”期间,菜鸟首度对外公布了香港eHub,其使用面积有54个足球场大,也是全港最大的航空货运站,其建设背后是菜鸟布局全球性快递网络的野心。
而今,席卷整个香港的“包邮风”,也开始向海外蔓延。以京东为例,在去年双11期间对海外多地包邮服务进行升级,并新增马来西亚、泰国两个海外包邮区,提供了多样化的包邮选项。随后,京东全球售又宣布进一步拓展海外包邮服务的覆盖范围,新增韩国、越南、柬埔寨、澳大利亚等为海外包邮区,并设立独立服务站点。同时,针对新加坡和泰国的包邮政策进行升级。
继香港之后,在2024年年底,拼多多的跨境包邮服务已覆盖中国的澳门地区、台湾地区,以及海外的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后续还将开放其他国家和地区。
淘宝此前已将跨境包邮服务覆盖范围扩大至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个国家和地区,但相较于拼多多,其境外包邮门槛似乎更高一些,如新加坡需消费249元、马来西亚需199元。
中国香港街头蜿蜒的取货长龙,恰是中国电商征战全球的缩影。从“反向海淘”到全球化扩张,内地电商正在用“包邮”这一杀手锏,重新定义全球消费生态。对于电商卖家而言,香港市场的经验也提供了业务出海的宝贵启示:物流效率和服务体验是跨境消费的核心痛点,低价也并非唯一竞争力,做好本土化服务与运营才能建立长期信任,更是全球化扩张的必经之路。
香港的取件长队还在延续,而一场全球化的电商战争,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