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2024年中国人口版图:20省份自然增长为负,人口竞争加剧
创始人
2025-04-27 13:27:18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在全国人口总量进入负增长、人口竞争愈发激烈背景下,中国省际人口版图也在重塑。

截至目前,31个省级行政区已发布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公报披露的人口数据和界面新闻记者的测算,2024年中国31个省份的人口版图逐渐清晰:

东部和南方依然是人口流入高地,但吸引力正在逐渐放缓;中部地区出现明显的人口收缩,尤其是出生率跌落,加剧了人口负增长;西部部分省份人口有所增长,但整体难以扭转格局;而东北三省的人口流失依然持续,出生人口增长乏力。

另一方面,受疫情推迟生育效应和龙年生肖偏好叠加影响,2024年全国多个省份的出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出现短暂回升。但从更长周期观察,中国生育率下滑带来的负增长趋势依然持续,高出生率地区多集中在西部人口基数小的省份,而传统人口大省如山东、河南、广东,出生率仍在整体下降。

在此背景下,未来的人口竞争,将不再依赖自然增长,而是转向以人口迁徙、城市吸纳能力、区域发展环境为核心的新一轮较量。各地能否在人口竞争中有效突围,将决定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力。

人口“南增北减”持续

4月25日,随着宁夏统计局发布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31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变动已然明朗。

各省份公布的数据显示,广东以1.278亿的常住人口继续领跑全国,成为唯一一个人口突破12000万大关的省份。自2007年起,广东已连续18年成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紧随其后的是山东(10080.2万)与河南(9785万),这三地依然牢牢占据着全国人口规模前三的位置。

与此同时,全国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仍在持续。数据显示,人口最少的三个省份分别是西藏(370万)、青海(593万)和宁夏(729),人口均低于1000万,且相比过去几年,常住人口增幅呈现放缓的趋势。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机会有限,这几个省份始终徘徊在人口洼地。

从增幅来看,南方沿海与部分西部省份的吸引力仍在增长。广东继续以74万的净增幅排名全国第一,浙江紧随其后,增幅为43万,新疆亦以24.8万的增量位居第三。

虽然广东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增量第一,但如果将时间轴拉长,广东的人口增幅实际上在放缓。2019年末,广东常住人口115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5万人,但到了2023年,增幅降至49万。尽管目前的增量仍为全国最高,但广东自身的“人口动能”有减弱的趋势。

作为GDP排名靠前的省份,浙江凭借民营经济活力、数字经济崛起和相对宜居的城市环境,在人口竞争中不断赢得年轻人口的青睐。不过,与广东类似,浙江的人口增量与五年前相比,也有大幅下降。2019年末,浙江常住人口为5850万人,比2018年增加113万人。

从2019开始,新疆常住人口稳步增加,2021年增加约3.7万,2022年减少2万,2023年恢复增加11万。去年新疆常住人口大幅增加,可能与内部生育水平相对较高,以及持续推进的产业援疆、项目援疆政策带动的劳动力迁入有关。不过,由于整体经济体量较小,人口规模扩张的绝对值仍然有限。

31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据,部分指标由记者测算得出;常住人口、增幅、出生人口的单位为:万人;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的单位为:‰。制度:赵孟

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变化亦值得关注。2024年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83.2万人,较上年减少2.6万人。2024年年末上海常住人口2480.26万人,较上年减少7.19万人。这显示超大城市在人口总量到达“天花板”后,已经开始回调。

常住人口减少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山东、河南、四川等传统人口大省全部录得负增长。尤其是山东,常住人口较上一年减少42.8万,下降幅度在全国位居前列。这是山东连续第三年出现人口负增长,且跌幅有扩大的趋势,引起外界对该省人口跌破1亿的议论。

短暂反弹难掩长期趋势

受疫情生育推挤释放效应和龙年生肖偏好的影响,与全国总体趋势一致,2024年中国各省份的出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普遍有所回升,但长远看人口形势依然严峻。

2024年出生人口最多的省份依然是广东,达到113.3万人,比上2023年增加10.3万,远超第二名河南(76.2万人)与第三名山东(64.9万人)。不过,即便是广东,出生人口也较五年前(2021年)约143.38万的水平,下跌了20%以上。而河南和山东的降幅则更为显著,均超过35%。

从出生率来看,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出生率已跌入7‰以下,低于2024年全国平均水平(6.77‰)。西藏、宁夏、贵州成为为数不多的出生率高地,其中,西藏以13.87‰高居全国第一,宁夏(10.97‰)紧随其后,贵州(10.74‰)排名第三。

需要指出的是,出生率和生育率是不同的统计口径。出生率指的是一年内出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反映的是整体人口的出生密度;而生育率(通常指总和生育率),则衡量的是一名育龄女性一生中平均生育子女的数量,更能准确反映生育水平。但由于生育率的测算需详细的育龄人口数据且过程复杂,年度统计公报通常只公布出生率,并以此衡量地区生育活跃度。

31个省份的常住人口。制图:赵孟

不过,高出生率的省份人口总量普遍较小,因而高出生率对人口增长的贡献有限。数据显示,尽管西藏出生率位于全国第一,但去年出生人口仅有5.1万,位居全国末尾。

另一方面,常住人口前三大省份——广东、山东和河南的出生率近几年总体持续下降。尽管这些省份的常住人口基数庞大,但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会对未来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以广东为例,2020年广东出生率为10.28‰,2021年降至9.35‰,2022年进一步下滑至8.30‰,2023年微降至8.12‰。2024年虽反弹至8.89‰,但总体仍难改下行趋势。

2024年,东北三省的人口形势依然严峻。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出生率最低的三个省份依然是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出生率分别为3.35‰、4.17‰和4.3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这三省的常住人口增量也均为负值,黑龙江减少33万人,吉林减少22.1万人,辽宁减少27万人,继续延续了多年来的人口负增长趋势。

作为人口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黑龙江在发布人口数据时较为谨慎。《2024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并无出生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等数据。该局一位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解释,每个省的情况各不相同,“我们这里也挺不容易的”,为了保险起见,黑龙江通常在统计年鉴中公布详细的人口数据。但在记者的要求下,他提供了相关数据。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指标的自然增长率,即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所得的差值,是在不考虑人口迁徙情况下,衡量一个地区人口自身增减变动最直接的指标。

2023年,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省份为25个,仅6个省份的自然增长率为正值。根据2024年最新数据,全国31个省份中,有20个省份自然增长率为负,11个省份自然增长率为正。因疫情生育推挤释放效应和龙年生育偏好的影响,一些省份的出生率有所回升,进而拉高了自然增长率。

人口竞争或加剧

在各省人口普遍进入负增长的背景下,未来人口竞争将依赖于省际间的人口迁徙的趋势,在2024年的人口版图中也得到了清晰体现。

数据显示,浙江、江苏、安徽、天津等地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但常住人口均比上一年有所增长,或与上一年持平。比如,2024年浙江省自然增长率为-0.36‰,但常住人口增加43万;同样,2024年江苏省自然增长率为-2.5‰,但常住人口与2023年持平,这意味着外来人口填补了人口自然增长出现的“亏空”。

相反,一些省份虽然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但常住人口却在减少。2024年贵州的自然增长率为3‰,在31个省份中排名第六,但常住人口却比上一年减少了5万人。宁夏去年的自然增长率为4.52‰,在31个省份排名第二,但宁夏去年常住人口与2023年持平。同样,去年云南的自然增长率为为0.17‰,但云南常住人口减少了18万。

这一现象揭示出,人口机械增长,即通过人口迁移实现的常住人口增加,正在成为部分地区维持常住人口规模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域,随着本地生育率持续下滑,自然增长率转负,只能凭借经济吸引力、丰富的就业机会以及相对优质的公共服务,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弥补了自然增长的缺口。

但一些人口学专家指出,在中国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省际间的的人口竞争,一省人口的增加,往往以其他省份人口的流失为代价,未来这一趋势还将加剧,但可能难以为继。

31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制图:赵孟

北京大学教授李建新和该校博士刘瑞平曾发表题为《中国省际人口负增长趋势的差异性分析》的论文指出,随着各省人口进入负增长,未来人口再生产进入“缩减型”已成为中国各地区的共同趋势,过去靠内部人口迁移或流动来弥补省内人口“空缺”的时代已经结束。

李建新告诉界面新闻,近些年各地出台的“抢人”政策虽然有不同初衷,但共同大背景是“都感觉缺人了”,决策者对人口的认识已经转变为“战略性资源”,不过各地可能即将面临“无人可抢”的现实。

界面新闻注意到,近年来各地“抢人”政策呈现出日趋激烈的状态:一是门槛降低,越来越多城市放宽学历、户籍限制,甚至全面放开落户;二是补贴增加,不仅购房补贴、租房补贴频出,生育、教育、医疗支持也成为新热点;三是发展承诺,不少地方政府通过规划未来产业、教育医疗配套,试图塑造宜居宜业的新形象。

“如果各级政府仍力求以人口流动或迁移来应对本地人口负增长的潜在风险,可能会因吸引人口而产生恶性竞争,一些地区的人口负增长问题得到缓解的同时,会加剧另一些地区的问题。因此,各地区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争夺人才的政策,只是一场零和博弈。”上述论文写道。

李建新表示,减缓人口负增长趋势、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国家政策应即刻转向加大家庭支持力度,努力提高生育率水平方向上来。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已有多位代表委员呼吁设立统一的国家级育儿补贴,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相关育儿补贴的操作方案,这被视为扭转低生育、缓解人口负增长趋势的重要一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刚宣布!400亿A股重大重组,... 【导读】电投能源筹划资产重组,明日股票停牌 中国基金报记者 忆山 5月5日, 电投能源发布公告称,...
央行行长潘功胜出席并主持东盟与... 2025年5月4日至5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率团赴意大利米兰出席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和央...
刚刚,大涨!关税,最新消息! 全球市场沸腾! 受关税相关消息刺激,全球股市今日普遍走强。欧洲股市开盘,多国股市大涨,欧洲斯托克50...
原创 5... 五一假期模式即将结束,周二,A股就要鸣锣开市。明天,A股能否走出开门红? 一、大盘指数分析 今天,重...
原创 巴... 最近全球经济圈可是够热闹的!两位经济界的“老顽童”,巴菲特老爷子和马哈蒂尔老先生,不约而同地给美国经...
三家央企,领导班子调整 鲍建敏已任中信集团副总经理 中信集团网站“集团领导”一栏最新信息显示: 鲍建敏已任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
离岸人民币强势上扬:背后原因全... 在五一假期后的首个交易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延续了假期的强劲势头,两日累计大涨近 900 点,令人瞩目...
极越汽车 CEO 夏一平名下青... IT之家 5 月 5 日消息,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极越 CEO 夏一平名下“青岛集度科技服...
杨呈发:黄金看涨趋势不变 下周... 黄金: 5月4日,当前盘面来看,经过本周的探低回升走势之后,下周黄金是延续上扬,还是开启再次下跌,还...
聚酯板块业绩分化 这些企业“双... 2024年,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大宗商品市场跌宕起伏。随着年报季收官,期货日报采访市场和行...
电影关税!特朗普关税大战开辟新... 新华社洛杉矶5月4日电 美国总统特朗普4日称,将对所有在外国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 特朗普:...
英伟达打响“股价保卫战” 黄仁... 出品 丨 搜狐汽车·汽车咖啡馆 作者 丨 胡耀丹 3月19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英伟达GTC 20...
国际金价回落+节日促销,有品牌... “五一”假期期间,中国证券报记者对黄金消费市场进行走访发现,随着国际金价高位回落,叠加节日促销,品牌...
原创 在... 五一,打工人的节日;搞钱,打工人的标签。对普通人来说,到底哪些新职业还有“掘金”的空间?《财经天下》...
上市公司亮“成绩单”:向“新”... 随着年报季的收官,上市公司亮出了“成绩单”。 截至2025年4月30日,除十余家公司外,沪深共510...
小米王化最新回复:“下次”车展... 5月3日,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社交媒体上转发小米汽车账号发布的关于上海车展总结博文,并表示“下...
广交会观察:进口展区港澳创意产...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正在广州举行,本期以“美好生活”为主题,近40家港澳企业携创意产品亮相进口展,...
原创 长... 最近,李嘉诚和他的长和集团在舆论场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浪,他们一边是和国家监管部门玩起了“博弈游戏”,另...
“比价大战”硝烟再起,京东又带... 作者|宸汐 编辑|天宇 今年五一小长假,香港终于又火了。 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数据显示,“五一”...
山大齐鲁医院护士论文现男性确诊... 极目新闻记者 柳琛琛 李贤诚 5月4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
超时罚款、社保“横跳”,这些骑... 春节后京东外卖成为了大众热点,刘强东也屡次发声,甚至亲自跑起了外卖,并且与外卖员共同畅饮。 如今东哥...
金价,大幅下跌! “五一”假期期间,记者对黄金消费市场进行走访发现,随着国际金价高位回落,叠加节日促销,品牌 首饰金报...
研发投入突破万亿元,沪市公司加... 据统计,2024年,沪市公司研发投入实现新突破,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四成。在...
A股游戏圈“冰与火”:完美世界... 近年来,游戏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 一方面,在版号常态化背景下,新游扎堆上线,然而用户增长...
南京106亿元成交19宗涉宅地... 4月30日,南京成交19宗涉宅地块,最终建邺区地块、江宁区九龙湖地块溢价成交,其余地块底价成交,19...
原创 德... 在二十多年前的世界舞台上,德国稳坐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之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贸易国,...
每分钟超1000万元!中欧贸易...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记者邹多为)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从建交初期的24亿美元到现在的780...
假日“夜游”撬动消费升级 “五一”假期,全国多地“夜经济”绽放活力,点亮文旅消费新图景。从宿迁“不夜街”的烟火气到苏州观前街的...
原创 五... 奥乐齐出沪:硬折扣赛道的“搅局者”与“突围者” 每年五一小长假,各地“人从众”的热闹景象总会成为热...
船舶免费过闸政策正式实施 船民... 5月1日清晨6时30分,随着玉带船闸下游闸门缓缓打开,满载货物的江河6号船舶有序进入闸室,成为南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