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屈臣氏、MUJI无印良品、迪卡侬等外资零售品牌在华动作频频:关店、调整、股权传闻接连出现。表面上,这是单一企业的经营决策,但背后折射出的是外资零售在中国市场深度变革期的攻守之战。
关店潮:止血与收缩
2025年上半年,屈臣氏中国净关145家门店,总数降至3630家。据广州天河城店员透露,如今工作日下午客流远不如往昔,要等到晚高峰才会稍显热闹。屈臣氏母公司最新财报显示,线下业务承压明显。
与此同时,屈臣氏正在大力发展“幕后店”——这种仅服务线上订单的小型仓储点,2024年底仅131家,今年上半年已增至394家,增幅接近200%。这种新业态减少了租金和人工压力,也呼应了消费者“线上下单、1小时送达”的习惯。
MUJI无印良品的策略则更像“腾笼换鸟”。北京世茂工三店关停,济南、武汉等地门店相继撤出,但品牌同时在成都、苏州等新兴商圈开出15家新店。无印良品中国区负责人表示,关店是根据商圈人流和运营效率做出的正常调整,品牌全年仍计划在华新开约40家店。截至6月,中国门店总数超过400家,中国市场营收在其全球体系中位居第二。
迪卡侬则因股权传闻登上热搜。有消息称公司拟出售中国子公司30%股权,企业两度回应“不予置评”。不过,其在华拓展并未放缓——今年计划新开及焕新20至30家门店。副总裁尹洛迪透露,94.2%在华销售的产品由本地生产,未来目标是100%本土化。业内认为,这意味着迪卡侬正通过供应链深耕,强化与中国市场的联结。
市场压力:本土品牌崛起与消费迁移
外资零售为何集体进入“关店潮”?业内人士指出,这是本土竞争、消费迭代和成本上升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其一,本土品牌的崛起持续压缩外资生存空间。在美妆个护领域,完美日记、花西子等国产品牌凭借社交媒体营销和品类创新,占据近60%的中低端市场份额,直接冲击屈臣氏的核心业务。在运动用品市场,安踏、李宁通过多品牌布局和科技研发,将迪卡侬的价格优势压缩到10%以内。
其二,年轻消费者的需求迭代让一些外资品牌遭遇“错位”。美团研究院调研显示,72%的Z世代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会优先倾向“能彰显个性”的选项。MUJI长期坚持的“无品牌标识”极简风格,反而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表达需求。
其三,渠道结构迁移和运营成本上涨形成叠加效应。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线上渠道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已达34.8%,比2019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仲量联行报告显示,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租金同比上涨4.2%,劳动力成本年均增幅维持在6%-8%。多重压力下,屈臣氏、MUJI等依赖大规模线下网络的品牌,不得不通过关店来降低风险。
突围路径:数字化与本土化
面对阵痛,外资零售并未全面收缩,而是积极寻找突围之路。
屈臣氏的选择是“数字化”。通过大规模布局“幕后店”,其门店功能正从传统零售场所转型为线上即时零售的履约节点。未来,这一模式有望复制到更多二三线城市。
MUJI的突围方式是“门店结构优化”。关停低效门店的同时,向新兴商圈和二三线城市扩展,提升整体运营效率。无印良品还在尝试“中式改良”产品线,探索如何在本土市场中找到新的差异化定位。
迪卡侬的关键词是“供应链本土化”。从94.2%到100%的生产本地化,不仅有助于降低关税和物流成本,还能更快响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业内人士认为,这背后透露出迪卡侬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
长期吸引力未减
尽管关店潮引发市场担忧,但中国市场对外资仍具吸引力。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万家,同比增长10.4%;实际使用外资虽同比微降1.7%,但高技术产业引资逆势增长8.9%。
中国英国商会的调查显示,76%的在华英资企业计划维持或增加投资;中国德国商会的报告则指出,53%的德资企业将在未来两年扩大在华布局。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德国汉高太仓工厂启动等新项目,正是这种信心的体现。
攻守之间:胜负手在本土化
业内专家指出,外资零售未来能否重拾增长,关键在于能否完成战略转型。从“在中国卖全球产品”到“为中国造专属产品”,从“把中国当市场”到“将中国作为创新中心”,这种角色变化将决定它们在新一轮消费竞争中的位置。
关店潮不是退潮,而是一次阵痛式调整。攻守之间,外资零售必须在中国市场土壤中“再生长”,才能走出困境、迎来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