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全国商报联合会
中国经济报导:截至 2025 年 7 月 29 日,沪市融资余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 10008.36 亿元,创 2015 年 7 月以来新高;深市融资余额则以 9612.51 亿元刷新历史纪录,超过今年 3 月创下的 9575.46 亿元峰值。
这一现象反映出 A 股市场杠杆资金活跃度显著提升,投资者风险偏好增强,同时也与近期市场行情、政策调整及行业热点密切相关。
市场背景与增长动力
行情持续回暖驱动资金入场
自 6 月 23 日以来,上证指数已连续 6 周上涨,深证成指站上 11200 点,市场赚钱效应吸引融资资金加速流入。
截至 7 月 29 日,沪深北三市融资余额连续 7 个交易日增加,累计增幅达 803.05 亿元,单日融资净买入额多次突破百亿元。
政策调整释放杠杆空间
2025 年 7 月 14 日实施的融资融券标的扩容政策,新增了科技、创新药、信创等热门方向的 ETF,同时剔除部分表现疲软的品种。
这一调整直接扩大了可融资交易的资产范围,例如上交所调入 16 只 ETF,深交所新增 13 只,推动资金向高景气板块集中。
此外,2024 年 7 月实施的暂停转融券业务及上调融券保证金比例政策,间接抑制了做空力量,进一步强化了融资资金的主导地位。
行业热点聚焦科技与新能源
电子、电力设备、有色金属等板块成为融资客加仓重点。以电子行业为例,7 月以来融资净买入额累计达 87.03 亿元,融资余额突破 2200 亿元。
这一趋势与 AI 数据中心建设、光模块需求增长(预计 2024-2029 年全球市场规模 CAGR 达 22%)等产业逻辑密切相关。
资金结构与市场影响
杠杆水平仍处可控区间
当前融资余额占 A 股流通市值比例约为 2.25%,远低于 2015 年峰值时的 4.7%。这表明市场杠杆风险尚未达到历史警戒线,但需关注快速增长趋势。
行业分化加剧结构性机会
资金呈现 “扎堆” 科技与新能源的特征。电子、电力设备、机械设备等行业融资余额增幅居前,而食品饮料、石油石化、煤炭等传统行业则被融资客减持。
这种分化与宏观经济 “含新量” 提升直接相关 ——2025 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9.5%,显著高于 GDP 增速。
北向资金与杠杆资金形成共振
7 月 29 日北向资金净流入 182 亿元,重点加仓半导体(北方华创)、医药(恒瑞医药)等板块,与融资资金流向形成互补。
这种内外资协同流入进一步推升市场热度,但也需警惕短期资金博弈风险。
风险与监管考量
历史经验与波动警示
2015 年融资余额峰值(2.27 万亿元)后市场出现剧烈调整,当前虽未达历史高位,但快速增长需警惕。
此外,7 月 29 日 A 股成交额缩量至 1.79 万亿元,与融资余额增长形成背离,提示短期资金动能可能边际减弱。
监管逆周期调节机制
监管层对杠杆风险保持警惕。2024 年 7 月暂停转融券业务、上调融券保证金比例等措施仍在持续影响市场。
当前融资融券标的扩容虽利好短期流动性,但交易所明确要求对 “拉抬打压、虚假申报” 等异常交易行为加强监控。
投资者风险控制要点
融资交易的杠杆放大效应可能加剧亏损。以新易盛为例,其单日融资余额增幅达 17.18%,若股价回调 10%,投资者需追加保证金比例可能超过 30%。
此外,部分 ETF 如黄金、创新药等被纳入融资标的后,波动率可能上升,需关注维持担保比例变化。沪市融资余额突破万亿、深市创历史新高,既是市场情绪回暖的体现,也反映出资金对科技与新能源主线的共识。
投资者在把握结构性机会的同时,需密切跟踪监管政策与流动性变化,合理控制杠杆风险。
未来,随着产业升级与政策支持的持续推进,高景气赛道的融资交易活跃度有望维持,但需警惕短期波动与资金博弈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