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债飙到36万亿美元,压力山大,中国却悄悄减持了189亿美元美债,彻底退出“最大债主”前两名,英国顺势顶上,这事儿得从中美关税战说起,市场乱成一团,特朗普急得想访华推销美债,可中国不吃这一套,欧盟和日本也各有算盘,美债这盘棋,到底谁在掌局?
文案|编辑:清
美国国债规模如今已经突破36万亿美元,成了全球经济里一颗定时炸弹,2025年3月,中国减持了大约189亿美元的美债,持仓进一步缩水,直接从美国国债的最大债主前两名滑落到第三,英国以7793亿美元的持有量跃升第二。
这不是一夜之间的事儿,背后是中美之间关税战升级、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缩影。中国这一手,既不高调抛售,也没继续增持,稳稳地让市场看清了中美博弈的复杂局面。特朗普想靠卖债解围,可现实却没那么简单。
事情得从今年的年初说起,那会儿,中美关税战打得火热,美国对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中国针锋相对,搞起了“对等关税”,这波操作让全球市场炸了锅,尤其是美债市场。
2月到4月,美债长期收益率蹿升了0.7个百分点,市场上一度传出“中国在砸盘”的猜测,美国政界气得不轻,觉得中国是在报复关税政策,故意抛售美债来搅乱市场。甚至有传言说日本也掺和了一脚,不过日本赶紧出来辟谣,撇得干干净净。
当时,美国财政部跳出来放话,警告中国企业可能被踢出美国市场,摆出一副强硬姿态,可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候,前美联储主席、美国前财长耶伦站出来泼了盆冷水,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得很明白:中国不会因为关税问题就头脑发热,大手笔抛售美债。
她分析,市场这波乱象不是中国单方面搞乱的,而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引发了全球恐慌,好几个国家都在抛售美债,市场跟风效应放大了这场波动,耶伦的话让不少人冷静下来,也把焦点从“中国砸盘”转向了全球市场的连锁反应。
财政部3月的数据出来后,算是给这场争论画了个句号,数据显示,中国确实减持了189亿美元美债,还把一部分长期债券换成了短期债券,这波操作让中国的美债持有量进一步下降,直接退出了美国最大债主的前两名。
英国趁机上位,成了第二大持有国,回想过去,中国曾是美债的最大买家,2019年滑到第二,到了2025年又掉到第三,这条曲线,多少折射出中美关系这些年的起起伏伏。
中国减持美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过去几年,中方一直在稳步缩减美债持仓,动作小心翼翼,没搞过那种一口气抛售的激进操作。为什么这么谨慎?一来,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封锁、关税打压,让中方对美债的信心打了折扣,继续大笔持有风险不小。
二来,中国自己的经济战略也在调整,资金得投到更稳妥的地方,比如国内基建、一带一路项目。把长期债券换成短期债券,也是为了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这种策略,既避免了跟美国彻底翻脸,也给自己在谈判桌上留了余地。
再说美国这边,36万亿的国债规模可不是闹着玩的,特朗普上台后,财政赤字年年攀升,靠发债度日的路子越走越宽。可问题是,债不是想卖就能卖出去的。过去,中国是美债的大买家,但现在中方明确不打算增持,甚至还在慢慢减仓。
原因不难猜,美国这些年对中国的各种限制措施,让中方对美债的兴趣越来越淡。特朗普急了,甚至放出风声想访华,市场猜测他这是想当面向中国推销美债,顺便在关税问题上谈点条件。
可这招管用吗?美国金融圈里没人觉得乐观。过去几次谈判已经证明,中国不吃“要挟式”交易这一套。你拿关税威胁,人家未必会买账。更何况,中国现在更关注自己的经济安全,哪有心思帮美国填债窟窿,特朗普的如意算盘,怕是要落空。
除了中国,特朗普还能指望谁?欧盟是个选项,但情况也不妙,美债在欧洲市场曾经很受欢迎,可特朗普上台后,对欧洲的政策带着明显的敌意,欧盟国家早就心生不满。
加上欧洲现在忙着发欧债,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根本没余力去接盘美债。日本倒是美国的老盟友,但日本经济也有自己的麻烦,增持美债的意愿并不强,英国虽然现在是第二大债主,可它的购买力毕竟有限,填不上美国这么大的窟窿。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现在面临的困境,根子还是美国自己的财政政策,关税战短期内能提振点收入,但长期看,全球市场对美债的信心正在动摇。耶伦当初的预言应验了,中国没因为关税战就大甩美债,但这不意味着美国就能松口气,恰恰相反,中国减持的节奏虽然慢,却一直在持续,等于在无声地提醒美国:靠发债过日子,迟早得撞墙。
眼下,特朗普的团队还在琢磨怎么破局,有人建议再发点短期债券,吸引点散户资金,也有人觉得得靠国内加税来补窟窿,可这又会惹恼选民。
36万亿的债台高筑,已经让美国进退两难,中国这边,依然按自己的节奏走,不急不躁,既不给美国添乱,也不当冤大头,这种克制,恰恰是博弈里最难对付的一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