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上证指数始终难以实现实质性的突破,构建起持续向上的牛市行情。在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且深层次的因素,其中股东减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即便在减持新规发布后,依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情况。
过去,减持制度存在诸多漏洞,使得部分股东有机会“钻空子”,实现无限减持。例如,在早期,对于股东减持的限制较少,无论是减持的时间、数量还是信息披露等方面,都缺乏严格的规范。这就导致一些股东,尤其是原始股东,他们的持股成本极低,在公司上市后,随时可以减持套现,获取巨额财富。即便后来出台了一些规定,如大股东减持需提前披露等,但由于规则不够细化,仍无法有效遏制不合理的减持行为。
2024年5月24日晚间,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规则,被视为A股史上最严、最全面的减持规则 。此次新规保留了大股东减持预披露要求、爬行减持即每三个月的减持比例限制、首发前股份的减持比例限制等实践中运行较为成熟的核心条款,同时对不同类型的股东、不同来源的股份、通过不同的交易非交易方式减持做了系统规制,法律位阶提升,权威性、约束力增强。
尽管减持新规已经相当严格,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情况使得减持行为对市场造成较大压力。一方面,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股东仍能找到减持的途径。比如,虽然规定了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破发、破净、分红不达标等情形下不得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或者大宗交易减持股份,但对于一些非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小的股东,限制相对较弱。他们可能会在市场波动时,大量减持股份,对股价造成冲击。
另一方面,新规虽然对“花式”减持进行了规制,但随着市场的发展,新的减持手段可能会不断涌现。例如,一些股东可能会通过复杂的股权交易结构,将股份转移到其他主体,然后再进行减持,从而绕过监管。而且,在司法强制执行、质押融资融券违约处置等特殊情况下,虽然规定了根据减持方式的不同分别适用相关减持要求,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可能存在执行不到位或者规则不够明确的地方。
此外,减持新规对于违规减持的处罚力度虽然有所增强,但相较于减持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仍可能无法形成足够的威慑力。一些股东可能会选择铤而走险,违规减持,在被发现后,仅仅支付相对较小的罚款,却能获取巨额的减持收益。
大量的股东减持行为,尤其是不合理的减持,严重影响了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当股东大量减持股份时,市场上的股票供应量大幅增加,而资金的承接能力有限,这就导致股价下跌,市场整体估值下降。例如,一些公司在上市后不久,股东就开始大规模减持,使得公司股价一蹶不振,进而影响整个板块和市场的表现。
股东减持还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当投资者看到大股东频繁减持时,会认为大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不看好,从而降低对公司的投资预期,减少投资。这种情绪在市场中蔓延,使得市场交易活跃度降低,指数缺乏上涨的动力。长期以来,A股市场一直存在“重融资、轻回报”的问题,股东减持更是加剧了这种现象。公司通过上市融资后,股东却不断减持套现,而不是将资金用于公司的发展和回报投资者,这使得市场难以形成稳定的投资环境,阻碍了指数的上涨。
除了股东减持问题外,A股在3000点徘徊还有其他多方面原因。从市场供需角度来看,长期存在着严重的失衡问题。A股市场的融资功能被过度强调,新股发行(IPO)数量和节奏较快,大量企业不断涌入市场进行融资,每年新增的上市公司数量可观,这使得市场中股票供给持续大幅增加,不断分流市场资金。而退市制度虽在不断完善,但整体执行力度和效果仍有待提升,每年真正退市的公司数量较少,大量经营不善、业绩不佳的公司依旧占据着市场资源,未能实现有效的优胜劣汰。
投资者结构与行为也对A股走势有着显著影响。A股市场以散户投资者为主,与成熟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结构不同。散户投资者普遍缺乏专业的投资知识和深入的研究能力,投资决策容易受到情绪、消息等因素影响,追涨杀跌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市场波动性加剧,难以形成稳定的上升趋势。
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导向也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传统产业面临着结构调整和增速放缓的压力,而新兴产业尚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尚未能完全成为经济增长和股市上涨的强大引擎。宏观政策的调整,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对股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政策的调整和变化需要时间来传导和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股市也会相应波动。
A股在3000点附近徘徊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股东减持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要打破这一局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减持制度,加强监管执行力度,同时综合考虑市场供需、投资者结构、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多管齐下,逐步改善市场生态,为A股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和突破3000点的“桎梏”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