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股东大会完成审批后,安永进入工作,开始审计2023年至2025年期间的季度、中期及年度财务数据,这一过程仍将耗费大量时间。由此可见,陆控的财务报告披露将持续推迟,短期内公司股票复盘的可能性亦极为渺茫。
4月24日,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证券简称“陆控”,06623.HK)发布了股票复牌进展公告。
图片来源:陆控公告
公告涵盖的信息量巨大,不仅披露了陆控与普华永道之间矛盾的核心关联交易的调查结果,还就关联交易的发生进行了一系列例如追债安排、董事会及管理层架构优化、提升内部监控及程序等补救及改善措施,另外,由于解聘普华永道聘任永安为核数师的议案,仍需股东特别大会审议通过,财报披露时间亦尚未明确。因此公司股票将继续停牌,直至满足复盘条件。最后,公告也披露了公司最新业务运营情况,整体表现可谓喜忧参半。
陆控与普华永道的恩怨真相大白
2025年1月21日,陆控审计委员会收到普华永道发出的函件,函件指出,普华永道在2024年10月25日与公司一名时任高管的口头交流中获悉疑似关联交易信息,认为相关事项值得关注,并建议委任独立专家展开调查。然而,由于审计委员会未及时通报独立调查结论,亦未就涉及的独立性问题作出解释,普华永道最终对陆控2022年至2024年财务报表出具“应不得加以依赖”的审计意见。
最新披露的独立调查结果证实,确实存在关联交易的情形,2023年5月至2024年1月,陆控通过子公司作为唯一投资人投资于一家非关联信托公司设立及管理的若干信托(相关信托)向若干关联实体购买若干资产。
对于交易目的,陆控表示,上述安排的初衷是通过这些信托回购若干私募基金产品所涉及的底层资产,进而用于赔偿部分零售投资者因投资产品而遭受的损失。而非如普华永道函件中所暗示的,用于补偿陆控关联实体或其他利益相关方在早前交易中蒙受的损失。
尽管陆控对交易目的作出澄清,但在会计处理方面却存在明显违规。公司将相关信托错误地认定为“全权信托”,致使相关信托账面未能如实反映目标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而导致2022年与2023年财务数据出现失真。根据陆控董事会目前的初步预告数据,2022年合并资产总值预计增加不超过0.5%;2023年合并总资产预计将减少不超过2%;合并净利润则预计下降8%至15%,即减少金额在0.3亿元至1.55亿元之间。
针对上述关联交易的责任归属,陆控将主要责任归咎于前任联席首席执行官计葵生及前任首席财务官。公司指出,计葵生系相关交易所涉部门的直接负责人,而前任首席财务官则负责公司财务部门并向其汇报工作,因此二人均对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此看来,计葵生的离职原因也随调查结果的公布而水落石出。
为修复由此带来的投资者损失,陆控通过相关信托已回购资产并支付总计13.7亿元,相关赔偿由关联方与陆控按照70%和30%的比例共同承担。根据后续安排,陆控将依据相关资产的最终公允价值,与已支付金额之间的差额,按约定比例向关联方追偿。
董事长及首席财务官齐换人
关联交易的发生透露出高管责任混乱,陆控已决定进一步优化治理架构。明确区分首席执行官与董事长的职能,同时优化决策层的结构。委任叶迪奇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兼董事长,赵容奭将不再担任董事长,但继续担任首席执行官和执行董事。此外,董事会还任命席通专为首席财务官、执行董事和授权代表,而朱培卿于4月23日辞任首席财务官、执行董事及授权代表。
叶迪奇,现年78岁,拥有香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为伦敦特许银行家协会会员。自2004年9月以来,叶迪奇一直担任新鸿基地产的独立非执行董事。此前,他曾担任汇丰中国区行政总裁、汇丰总经理及交通银行副行长等职务。叶迪奇的履历丰富,曾在多个重要金融机构担任高层职务,包括中国平安及原平安银行的董事、平安保险的独立非执行董事、星展银行(香港)及星展银行(中国)的独立非执行董事、以及平安壹账通银行(香港)创始董事会主席等。他还曾担任多个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包括香港航空顾问委员会、香港艺术发展局及香港市区重建局。叶迪奇获得过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奖、MBE勋章、香港非官守太平绅士称号及铜紫荆星章等多项荣誉。
席通专则拥有丰富的金融行业经验,尤其在资信、投资和管理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在加入陆控前,席通专曾在平安集团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自2024年10月至2025年4月担任平安银行零售副总监;自2023年3月至2024年9月担任平安集团战略发展中心及企划部副总监等职务。此前,他还在普华永道、麦肯锡等咨询公司担任咨询顾问,并曾任华兴新经济基金投资副总裁。
现年78岁的叶迪奇担任董事长,属于高龄服役,其背后有着与平安系深厚的渊源。叶迪奇曾担任中国平安及平安银行的董事职务,这一经历使得他与平安系的关系不容忽视。与此同时,首席财务官席通专也曾出自中国平安,表明平安系对陆控的控制越来越紧密。而叶迪奇作为高龄董事长的空降是否能引领陆控走出当前困境令人质疑。
另外,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司内部控制,董事会还成立了一个临时特别委员会,由四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叶迪奇、杨如生、李伟东、李祥林)组成,并由叶迪奇担任主席。该委员会将负责实施陆控内部监控系统的优化,并定期向董事会汇报进展,直至公司满足复牌要求。同时,管理层成立了一个临时执行委员会,成员包括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首席风控官和首席风控专家,该委员会将协助特别委员会工作,并定期报告改进进展,推动内控改进措施的实施。
三年财报披露及股票复牌仍需较长时间
陆控董事会免任普华永道及委任安永为公司核数师的议案,只有通过股东特别大会上审议后方可生效。生效后才能正式聘任安永,开始审计公司2022年至2025年年度的合并财务报表,并根据相关规定和公司需求,对季度及中期财务报表进行审阅工作。换言之,当前陆控与普华永道的合作已终止,但新任核数师安永尚未正式到位,导致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停滞。
然而,陆控并未尽早召开股东特别大会以批准免任普华永道及委任安永的提案,而是选择在两个月后(即2025年6月25日)才召开股东大会。待股东大会完成审批后,安永进入工作,开始审计2023年至2025年期间的季度、中期及年度财务数据,这一过程仍将耗费大量时间。由此可见,陆控的财务报告披露将持续推迟,短期内公司股票复盘的可能性亦极为渺茫。
消费金融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陆控主要在中国开展面向借款人和机构的核心零售信贷赋能业务。根据公司披露的2024年第四季度及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情况摘要,近一年及一季度的业绩表现喜忧参半。
首先,从贷款余额的变化来看,尚未偿还的总贷款余额持续下降。2024年年末尚未偿还贷款余额为2169亿元,较2013年3154亿元同比下降31.2%。这一趋势在2025年一季度得以延续,2025年一季度尚未偿还贷款余额为2039亿元,同比下降24.6%,环比下降5.99%。
然而,消费金融业务的表现则显示出一定的增长潜力,虽然在尚未偿还贷款总额中占比较小,但仍有望成为公司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消费金融贷款余额达到501亿元,同比增长34.9%;2025年一季度,消费金融贷款余额为501亿元,同比增长29.3%。
在新增贷款方面,情况有所好转。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新增贷款总额为694亿元,同比增长47.6%。2025年一季度,新增贷款余额为573亿元,同比增长19.1%。特别是消费金融领域,新增贷款增速显著。2024年第四季度,消费金融新增贷款为267亿元,同比增长42.5%;而2025年第一季度,消费金融新增贷款增至304亿元,同比增长50%。显然,消费金融业务的放量增长是公司新增贷款的重要驱动力。
数据来源:陆控财报
资产质量方面,贷款总额和一般无抵押贷款逾期率指标有所改善,但有抵押贷款逾期率仍持续攀升。截至2025年一季度,陆控贷款总额的30天以上逾期率为4.5%,环比下降0.3%;90天以上逾期率为2.6%,环比下降0.3%。此外,一般无抵押贷款的逾期率亦有所改善,30天以上逾期率为4.2%,环比下降0.5%;90天以上逾期率为2.5%,环比下降0.4%。而有抵押贷款的30天逾期率为5.4%,环比上升0.3%,而90天贷款逾期率为3.0%,环比上升0.1%,资产质量面临挑战。
数据来源:陆控财报
作者 | 姚文溪
编辑 | 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