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疯狂的关税”落地,美国波士顿大雪。浙江外贸厂长熊伟平刚坐飞机来到美国。这张机票是美国客户自掏腰包给他买的,客户说:“不用担心关税,你先来一趟。”
在聚集着中国外贸工厂的B2B跨境电商阿里国际站上,熊伟平只是其中一位外贸商家之一。
尽管美国关税来势汹汹,但挡不住美国客户继续向中国工厂下单。最近,阿里国际站冲进美国电商APP下载榜第五,并在全球120个市场的电商App下载榜中位居前十。美国权威杂志《连线》在采访了十多名美国企业家之后也得出结论:“大多数美国中小企业无法在本土生产制造。美国从根本上离不开中国制造业。”
加征关税当天
“我问美国客户:真的要下单吗?”
熊伟平是一个老外贸人了,他在杭州临平开了一家建筑装饰公司,主要是做户外电动阳光房搭建,比如露台定制、院子设计等等。去年,他们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其中,来自美国的订单占比达60%,欧洲约25%,其余为澳大利亚和中东。
农历春节后,美国接连发布了多条关税政策。熊伟平有点担心:这样涨下去,会不会就没有订单了。
4月2日,一个美国波士顿买家突然联系了他。这个客户是去年在阿里国际站在美国举办的买家大会CoCreate上认识的。对方很着急,希望熊伟平团队能尽快来波士顿,为他筹建的滑雪度假村量尺寸,定制一批阳光房,整个订单金额高达200万美元,价值人民币超千万元。
熊伟平与这位美国买家反复确认:“你真的要下单吗?不担心关税问题吗?”对方表示,相比关税涨价,工期延误更让他焦急。
原来,在找到熊伟平之前,这个波士顿客户也试图在本土以及东南亚寻找平替供应商。但是最后越找越发现,中国工厂无法替代。
4月关税落地后,浙江外贸厂长熊伟平的公司接到订单来到美国量尺寸。
“中国在这方面的供应链配套可以说远超所有国家。很多在中国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我们能把整个阳光房的所有材料,一下子备齐,让客户整体采购,这么简单的事情对吧?在其他国家,都要在七八个家不同的厂里,分开来采购,每个厂都要沟通、相互之间尺寸还未必配得起来。搞到最后的总价,可能比在我这里加上关税后的价格还要贵。”熊伟平说。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去了一趟美国之后,熊伟平反而不再恐慌,关税的影响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他越发强烈地感受到:美国中小买家,真的离不开中国工厂。
“‘对等关税’出来之前我们还是比较担心的,也做了一些预案,比如要不要跟美国本土的经销商合作做一个仓储,分批把货送过去,或者说把原料运到墨西哥,在那边进行生产。”
后来的实际情况是,美国来的订单不降反增。
一方面是由于上述原因,B端的专业采购买家没有走,而另一方面,更让熊伟平欣喜的是,这段时间不断有新的美国个人买家涌进来。
暴风雨中的外贸新机会
4月15日,又有一个美国买家找到熊伟平,开口就问“能不能一套起订?”
熊伟平说:“关税导致线下商超、代理商的价格涨了,很多美国的个人客户也上阿里国际站来直接找源头工厂下单,甚至有不少邻居凑在一起打算拿个‘团购价’。”
能在这场关税风暴中稳住订单,也让熊伟平想到了去年9月在佛罗里达刚搭了一套户外阳光房。当时搭建完不久,飓风接连袭击当地,旁边很多东西都倒塌了,但是他们搭建的阳光房还是在暴风雨中屹立不倒,非常安稳。
“我们后来就拿这个作为产品优势宣传,从抗风性、雪载性、风雨量等性能上告诉大家,我们中国人会做得比其他国家的供应商更好,然后以此来建立口碑,打开品牌,获取溢价——其实我们一直在筛选高质量客户。”熊伟平说,2021年从内贸转向外贸后,他一直坚持两点:一不打价格战,二要走品牌化出海。
熊伟平的工厂现在在美国有一个品牌,名为“Sweet Home”,意即甜蜜的家。针对阳光房产品,“Sweet Home”为客户打造了许多使用场景,比如客户会把凉亭买回去做健身房,做小孩的儿童户外的游乐场,包括很多户外的聚会。
今年,熊伟平除了稳住美国市场,还打算发力欧洲市场,工厂原有的一条生产线已经扩成了三条。“前段时间不少欧洲客户提出验厂需求,要来看一看流水线,我们预计接下来的意向订单会多起来,下半年将会迎来主力旺季,我们对出口很有信心。”
同样有信心的,还有马同伟,他也做阿里国际站,是山东一家机械设备出口企业的总经理。
关税落地当天,他的纽约分公司在美国开业,他还发了条朋友圈说,要逆势开拓美国市场的销售。很多人不解,但马同伟觉得:“难度当然有,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他的信心来自美国客户给他的信号——好多美国客户跟他说:“不用担心我们的订单会转移,因为我们只能在中国买到性价比如此高的产品。”
美国权威杂志《连线》采访的人里,既有夫妻店、开在费城的文身器材商、来自“锈带”俄亥俄州床垫制造商,也有年入过亿的时尚品牌。他们一致认为:中国是全球制造业标杆,无论关税多高,转移生产线都异常困难。
文中提到一个试图转移生产线失败的例子:当一家名叫Goodfit的拼图玩具公司尝试寻找美国本土供应商时,报价是中国同类产品的三倍,且完全无法达到中国同行的标准。
《连线》记者写到这里不禁感慨:“中国数十年积累的专业经验难以复制。”
编辑:邬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