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预订的2公斤金条已经到啦,不过今天金价又涨了15元/克。”杭州一家黄金珠宝公司的店员,给顾先生打电话时,语气里透着几分紧张。电话那头,顾先生盯着手机上的实时金价,手指下意识地在桌面上敲打着。就在3天前,他还因为金价暴跌,账户浮亏4万元,可这会儿,看着账户里多出的7万元利润,他直发愣。等他赶到金店取金条时,店里挤满了前来咨询回收业务的顾客。一位回收商正对着电话唉声叹气:“刚谈好的单子,客户一看金价又涨了,直接就说‘不卖了’。”
近日,国际金价报738元/克(以人民币计价),杭州投资者顾先生瞅准时机,在当地一家黄金珠宝公司预订了2公斤投资金条,总价差不多147.6万元。谁能想到,接下来几天,金价就跟坐过山车似的:先是一路冲高到780元/克,紧接着又迅速跌到720元/克,顾先生的账户一下子浮亏超过4万元。直到4月10日,金价强势反弹,突破了800元/克。等他拿到金条时,持仓利润已经飙升到了7万元。
同样的戏码在深圳水贝黄金市场也在上演。现货黄金涨到了3310美元/盎司,创下历史新高,国内好多品牌金店的足金饰品报价突破1000元/克,像周生生、老凤祥等品牌,普遍报价1005元/克。和金价一路飙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金回收店的热闹劲儿。郑州一家回收店的负责人说,最近回收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 - 40%,电子屏幕上的实时回收价每10分钟就更新一次,好多市民都抱着首饰盒排队,想把黄金变现。
回顾2020年之前的黄金市场,类似的疯狂场景可不是头一回出现。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引发全球避险情绪,国际金价在一个月内,从1250美元/盎司一路涨到1375美元/盎司,国内金价也突破了300元/克。上海的王阿姨回忆说:“当时银行的投资金条都被抢光了,我和邻居们每人都买了100克,就想着‘黄金能保值’。”
但好景不长,2016年11月美国大选之后,美元开始走强,金价跟着回落。到2017年年初,王阿姨手里的金条,每克就亏损了20多元。更典型的是2013年,国际金价从1600美元/盎司,一下子跌到1180美元/盎司,“中国大妈”们纷纷抄底抢购了300吨黄金,结果大多数人都被套牢了好几年。
从法律层面看,那时候的黄金投资纠纷,大多集中在“实物交割”环节。2015年,深圳有一家金店,因为延迟交付金条,被20多个投资者告上法庭,最后法院判决商家按照合同价赔偿差价。中国黄金协会的专家就指出,早期市场规则不太完善,投资者对“延期交割风险”“价格波动条款”这些都不太了解,所以才导致纠纷不断。
和早年的盲目跟风不一样,2019年黄金市场是慢牛行情,投资者的行为明显更理性了。那一年,国际金价从1280美元/盎司,稳步涨到1550美元/盎司。上海投资者李先生采用“分批建仓”的策略,每个月买入50克金条,一年之后,成本均价在1350美元/盎司,收益率达到14.8%。
更关键的是,市场制度越来越完善了。2018年《贵金属现货交易管理办法》实施以后,黄金回收企业必须公示“实时金价换算公式”。深圳有个回收商,就因为“低报回收价”,被监管部门罚了50万元。对比2013年“大妈抢购”的情况,2019年的投资者更关注“条款细节”。北京有个投资者和金店签合同的时候,专门约定“要是金价波动超过5%,可以延期交割或者调整价格”。
这种变化反映出市场在逐渐成熟,从以前的“投机跟风”,变成现在有“规则意识”,从单纯的“实物囤积”,转变为合理的“资产配置”。就像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的张明教授说的:“2020年前的黄金市场,就像个‘野蛮生长的少年’,现在则更像是个‘理性规划的成年人’。”
1. 避险需求爆棚,美债危机成导火索
近期,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创下2020年以来的新低,而同一时期,黄金ETF持仓量增加到3000吨,也创下历史新高。东方金诚的分析师白雪说:“美国关税政策变来变去,市场担心经济衰退,传统的避险资产美国国债没人要了,黄金就成了大家的‘替代选择’。”数据显示,4月以来,全球央行的黄金储备增加了120吨,中国央行更是连续5个月增持,累计增持量达到80吨。
2. 去美元化加速,黄金成“货币锚”
随着全球贸易摩擦越来越严重,各国央行都在加快抛售美元资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美元外汇储备占比降到了55%,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黄金储备占比上升到12%。在印度、土耳其这些国家,黄金已经成了“民间美元替代货币”。孟买有个商人就说:“1克黄金能换3500卢比,比美元现钞还稳定。”
3. 回收市场爆发,折射资产变现焦虑
国内黄金回收量大幅增长(30% - 40%的增长),这背后反映出居民资产结构的调整。西南财经大学的调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家庭实物黄金持有量下降了5%,而银行存款、基金这些流动性资产占比上升了8%。“这说明老百姓现在更看重‘现金流’,而不是一味地‘囤黄金’。”
面对每克1000元的金价,市场明显分成了两拨人。一边是像顾先生这样的“精明投资者”,趁着短期波动赚差价;另一边则是婚庆市场的“无奈刚需”。“往年买‘三金’,预算3 - 5万元就行,现在6万元只能买些小克重的饰品,有的新人干脆就改成‘买金条当嫁妆’。”
不过,风险也在不断累积。高盛、摩根大通这些机构,虽然把金价预期上调到3500美元/盎司,但也提醒大家“短期超买情况严重”。4月17日,伦敦金现冲高到3355美元/盎司之后就回落了,当天振幅达到1.5%,可把不少追高的人吓得不轻。
普通投资者该怎么应对呢?小编建议“黄金适合作为‘资产安全垫’,配置比例最好别超过家庭金融资产的10%。短期波动太大,新手千万别‘all in’,可以考虑黄金ETF或者定投。”对于回收市场出现的“毁约潮”,法律专家也提醒:“合同签了可不能随便反悔,不然可能要承担违约责任,尤其是在‘价格波动条款’不明确的时候,双方得提前商量好‘调价机制’。”
那么,您你在金价破千的时候,会选择买黄金还是卖黄金呢?要是遇到回收商临时毁约,您又会怎么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想法。关注我,能获取更多黄金投资的避坑指南,还有各种财经热点解读。
我的宝藏兴趣?金价暴涨 有回收客户临时毁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