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做简单的拷贝,其速度可能还不如机械硬盘。而3A游戏大作的文件体积也可能多达几十GB,这样的SSD写入速度搞不好连下载/解压速度都喂不饱。而且还有可能出现一个怪现象,SSD刚刚使用时速度还可以,但是随着存储的东西越来越多,可用容量到一定程度,比如超过70%,速度就会突然大幅降低。有的甚至会出现全盘数据丢失的惨痛问题。
一个是“缓存速度”,另一个是“介质速度”。日常中,我们所说的SSD跑分测试速度达到多少多少,一般都是代表着SSD的缓存速度。
我们知道,SSD的整体速度,取决于其采用的闪存颗粒的速度。随着闪存颗粒的容量不断提升,存储密度越来越大,其速度也不断下降。速度越来越慢可不行,于是聪明的研发人员用了常见的提速手段——缓存!
就好比你可以一下子把杯子里的水都倒到嘴里,然后再慢慢吞下肚子,这时你的嘴巴就是缓存,嘴巴越大,一口闷的速度就越快。SSD也是这样,缓存相当于“嘴巴”,吞吐速度快但容量小,当缓存写满后,就得看实际的存储介质写入速度有多快了,这就是“缓存速度”和“介质速度”的区别。
有的SSD,缓存速度可以达到2GB/s,但介质速度却只有100MB/s,如果缓存的容量有限,那么稍微大点的文件持续写入,就会塞爆SSD的缓存,让写入速度直线下降,如4K视频剪辑这类应用,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大幅影响体验。
更要命的是,不少SSD的高速缓存,是靠全体闪存颗粒齐心协力去模拟的,因此当存储容量使用到一定程度,模拟效率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再模拟缓存,速度出现断崖式下降。同时,这也会导致写入的数据量被放大,让本就较短的擦写寿命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