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菩萨可以吃,不过要等供奉的3天以后,每次取下来吃的时候要换新的上去。
供果属于供食的一种,向佛陀供食是为了祈愿众生身体上饥饿之苦消除,同时心灵上得到「禅悦法食」。
往昔印度有一对贫困的母子,一天,当儿子打算吃母亲为他淮备的午餐时,看见一位托钵的比丘。儿子心想自己一家过往生已没积累资粮,如果今生还不累积,下辈子将会更贫困,于是便以清净的恭敬心向比丘供食。凭藉此一功德,他下世就转生为王子,衣食无忧了。
扩展资料
佛陀开示供食、供果有十种意义:
1、寿命延长;
2、身相圆满;
3、四肢有力;
4、记忆不忘;
5、智慧辩才;
6、见者生欢喜;
7、资财丰足;
8、人天自在;
9、命终生天;
10、速证佛果。
果是代表结果。佛教最重视因果法则的,万事万法不离因果,所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细微至一言一行一念,都有因有果。所以看到鲜果,便提醒自己要小心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希望有善果,就必定在起心动念间含藏善因善意。
佛教徒希望达到最高的果是什么呢,就是成佛果。即是能够“自觉、觉他、觉满”,智慧慈悲都最圆满。为了提醒自己要达到这个圆满的佛果,所以佛教徒常把鲜果供在佛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果
求子拜观音供品需要啥
给菩萨上供的果品,供完了可以吃,但是没供之前不能先拿着自己吃。这不是听不听谁的,经书有讲,多看佛经,多学戒律。佛灭度后以戒为师。学佛不是迷信,明白了佛教的教义,自然知道了什么是对错。
在《南山律》中,唐道宣律祖依据律藏将佛物分成四种:佛受用物,属佛物,供养物,献佛物。
1.佛受用物包括佛像、佛的殿堂、佛塔等,佛像是住持三宝中的佛宝
佛所有的受用物,都和佛的形象一样(即供佛的殿堂、佛塔等,等同于佛的形象),与佛一体,不可分割。即使为了佛,佛受用物也不可以变卖,不可以易换成其它的东西,要如同佛的真身一样看待。
即使后来佛受用物因年久或风吹雨打而破败,对此还是应该保持供奉恭敬之心,不能随便丢弃处理,要如同对佛的真身一样供养礼拜。
2.属佛物
属于佛的物品,比如有人供养一块田地或者山林等,并且说明此地是任意给佛使用。在需要的时候,护持居士可以帮助处理,将田地里的产值,随意地应用在佛物上,比如塑造佛像、建造维护佛殿、为佛买供养具等。
田地、山林等也可以卖掉使用。在古代,还将仆人、六畜等供养给佛,但这些田地、六畜等不堪直接受用,只能是系属于佛。
属佛物与佛受用物的区别在于,对于后者,布施者的意愿是通拟佛用,可以用在有关佛的各个方面,所以可以进行转换、卖掉等用来供养佛。(虽允许转卖,但所交易得到的东西必须为佛所用)
而佛受用物是曾经属于佛身的一部分,故无论是殿堂、佛台等,虽然以前是金石泥土,但这时得视之如佛,不得买卖。
3.供养物
在家人布施以后,用来供养佛的物品,如香、灯、花、幡等佛前的供具。它与佛受用物的区别是,后者是直接用于佛身的物品。
香、花等类似于属佛物,可以进行转贸,在需要时可以通过护持居士易换成其它需要的物品来供佛。
而幡幢等因为已经供养过佛,就不可以再进行转贸,不能卖了再买其它的物品来供佛。
4.献佛物
信众来到寺院,在佛前供养的饮食水果。供养以后,此属于寺院所有。如是常住的饮食供佛,然后还入常住。
在佛前供养的饮食,允许为佛服务的出家、在家人食用。
但居士进入寺院,不可以随便拿佛前的供果等,因在一座寺院里,僧人属于守护主,此供果属于常住所有,拿了属于盗常住物。
如在居士场所供养以后,属于该场所所有。居士在自家供佛,供品归自己所有。《五戒相经浅释》
供过之后可以吃,供之前不要吃,也就是说要佛菩萨先吃了之后然后撤下来了我们才可以吃,如果是要拿来供佛菩萨的,供之前我们不能吃,要等供完之后撤下来了才可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