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拍马赶到关下,关上矢石如雨,不得进而回。八路诸侯同请玄德、关、张贺功,袁绍听到捷报派孙坚进兵,孙坚引程普、黄盖至袁术寨中,责袁术听信谗言不发粮草的不仁不义,袁术惶恐命斩杀进谗之人来向孙坚谢罪。
董卓派爱将李傕来求见孙坚,欲结为儿女亲家。孙坚严词拒绝,李傕抱头鼠窜。董卓听信了李儒的劝告,打算引兵回洛阳,迁帝于长安,以应街市童谣:“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满朝文武极力反对,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司徒荀爽皆被贬为庶民,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都被斩首。李儒又献计钱粮缺少,捉拿洛阳富户籍没入官,袁绍等门下杀其宗党而抄其家资。李傕、郭汜驱赶着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董卓临行前焚烧居民房屋,并放火烧宗庙、宫府。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庭,尽为焦土。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军士乘势掘官民坟冢殆尽。董卓装载金珠缎匹好物数千馀车,劫了天子并后妃等,往长安去了。
董卓将领赵岑献了汜水关。孙坚驱兵先入,玄德、关、张杀入虎牢关。各路诸侯的兵马进了洛阳,曹操劝袁绍乘机追击董卓,袁绍认为诸兵疲困进恐无益。且诸侯们都说不可轻举妄动。曹操见这些人目光短浅,不能成大事,便独自带领本部人马,追赶董卓。
董卓来到荥阳,太守徐荣出城迎接。李儒献计,徐荣埋伏于城外,吕布引精兵断后,在曹操兵马追来时三路军马势不可当,应对得游刃有余,曹军大败,回望荥阳而走。半夜二更时分,聚集残兵埋锅造饭之时,被徐荣的伏兵偷袭,曹洪以命相搏,力保曹操周全,声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曹操差一点丧了命。当各路兵马聚集残兵时,只剩下五百多人,无力再战,只得收拾残兵返回河内。
众诸侯分屯洛阳。孙坚救灭宫中馀火,令军士扫除宫殿瓦砾;凡董卓所掘陵寝,尽皆掩闭。于太庙基上,草创殿屋三间,请众诸侯立列圣神位,宰太牢祀之。有军士来报:“殿南有五色毫光起于井中。”坚唤军士点起火把,下井打捞起一妇人尸首,虽然日久其尸不烂,宫样装束,项下带一锦囊,内有朱红小匣,用金锁锁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坚问程普才知这是传国玺。昔日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石上,载而进之楚文王,解之果得玉。秦二十六年,令良工琢为玺,李斯篆此八字于其上。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风浪大作,舟将覆,急投玉玺于湖而止。至三十六年,始皇巡狩至华阴,有人持玺遮道,与从者曰:‘持此还祖龙。’言讫不见。此玺复归于秦。明年,始皇崩。后来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后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玺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光武得此宝于宜阳,传位至今。十常侍作乱劫少帝出北邙,回宫失此宝。认为这是天授坚必有登九五之分。此处不可久留,称自己身体有恙,速回江东,别图大事。
谁想有袁绍乡人欲假此为进身之计,连夜偷出营寨,来报袁绍。袁绍强行问坚玉玺下落,认为国宝应留于盟主处,诛了董卓复归朝廷。坚指天为誓曰:“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双方剑拔弩张,执刀相向,众诸侯一齐劝住。坚随即上马,拔寨离洛阳而去。袁绍大怒,遂写书一封,差心腹人连夜往荆州刺史刘表处,让他在路上截住夺之。
袁绍令人接兵败的曹操到寨中,会众置酒,与操解闷。席散后曹操见袁绍等各怀异心,料不能成事,自引军投扬州去了。公孙瓒见袁绍无能,谓玄德、关、张一起拔寨北行。至平原,令玄德为平原相,自去守地养军。兖州太守刘岱问东郡太守乔瑁借粮,瑁推辞不与。岱引军突入瑁营,杀死乔瑁,尽降其众。袁绍见众人各自分散,就领兵拔寨,离洛阳,投关东去了。
刘表接到当时看了袁绍书,随令蒯越、蔡瑁引兵一万来截孙坚。孙坚命黄盖出战蔡瑁,斗到数合,盖挥鞭打瑁,正中护心镜。瑁失利拨回马走,孙坚乘势杀过界口。山背后金鼓齐鸣,乃刘表亲自引军来到。坚纵马赶去,两山蔡瑁、蒯越的伏兵齐起,将孙坚困在垓心。正是玉玺得来无用处,反因此宝动刀兵。
(备注:,文字整理于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
东汉末年董卓利用大将军何进与宦官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趁机窃取朝政,一时权倾朝野,威逼汉少帝退位。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之后,董卓更是肆无忌惮,剑履上殿,威福无比。火烧东都洛阳,迁都长安,但传国玉玺不知所踪,孙坚首先率军进入一片瓦砾的洛阳,无意中获得了传国玉玺。
1.董卓迁都
汉献帝的都城在洛阳,董卓废汉少帝刘辩,倒行逆施,把持朝政。激起了朝野反对,各路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问计于女婿李儒,李儒建议董卓挟持汉献帝西迁都城于长安,
理由是汉高祖兴旺与长安,先后有十二位天子在此定都。光武帝兴旺于洛阳,先后十二位天子在此定都,现在东都洛阳气数已尽,天道轮回,应回到长安,方可无恙。
于是董卓挟持汉献帝和朝中文武百官以及洛阳城内百姓,西迁长安,焚烧居民房屋,并放火烧宗庙宫府。南北两宫,将洛阳城变为一片火海。
2.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21年由专门的玉匠制作而成的,它取材于荆山。凤凰曾在玉石上
何太后与董卓
息栖,破石而得玉,由丞相李斯用篆书书写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秦始皇二十八年,巡游于洞庭湖,遇上风大浪急船要倾翻,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风浪停止,三十六年秦始皇巡游之华阴,有一老者挡道,将一物归于秦始皇后,消失不见,打开一看,便是传国玉玺。
后来秦国灭亡,秦王子婴投降汉王,将它奉献给刘邦。后孝元皇太后用玉玺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用金镶之。光武帝刘秀在宜阳获得玉玺,十常侍作乱挟持少帝出宫,少帝回宫后边找不见玉玺。
3.孙坚无意中获得传国玉玺
董卓迁都长安,火烧洛阳,讨伐联军中孙坚第一个率军进入都城洛阳,都城洛阳一片废墟。宿营皇宫废墟边,夜间有士兵向孙坚报告,有一废井口,五光十色,耀眼照人,
孙坚过去一看,果然如此,急忙派士兵下去打捞,捞出一个女尸,脖子上挂一锦囊,打开后有一红布包裹一盒子,盒子上锁,起锁开盒子一看,是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
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孙坚不晓得这是什么东西,问程普,程普一看,说道这是传说中的传国玉玺,这是天授予主公的,主公将来必是九五之尊,咱赶紧回江东,图谋大事吧,于是要求手下保密。
准备第二天起兵回家,谁知孙坚手下有个袁绍的同乡,为了在袁绍哪里捞得好处,连夜偷走传国玉玺送给了袁绍。最后为袁绍所得。
请仔细看:
有刘备、曹操、孙坚、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等。
1、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称先主,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
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
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2、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3、孙坚
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稿备国中吴国的奠基人。
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
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
4、袁绍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或敬祥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
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5、袁术
袁术(?-199年),字公路,衫搏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绍之弟。初为虎贲中郎将。
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初平元年(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
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馀众奔九江,割据扬州。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建号仲氏,但未受人承认。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元气大伤,后于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八路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