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永康
编辑:张佳茗
7月25日,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坤新材”)的科创板IPO上会结果“暂缓审议”,上市委会议现场问询问题包括:自产光刻材料和前驱体产品技术是否存在知识产权纠纷风险;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长期定期存款高收益率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长期定期存款使用受限情况及理财风险。
8月21日,恒坤新材就问题二作出了回复,上交所公告显示公司将于2025年8月29日二次上会审议。
观其身后,恒坤新材自产产品收入规模逐年增长,但过半利润仍主要来自于引进产品业务,而引进产品业务的第一大客户出现流失;公司自产TEOS前驱体材料系技术授权,对外销售后需定期支付产品特许权使用费,整体业务尚未出现毛利率转正;公司募资扩产的同时,现有产能未饱和,子公司已有产能出现了超产品总产能的异象。
自产增收但利难补缺
恒坤新材成立于2004年,早期主要从事光电膜器件及视窗镜片相关业务,后转型半导体材料领域,主营光刻材料、前驱体材料等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恒坤新材的主营业务产品分为自产产品和引进产品,2017年引进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通过了客户验证并实现常态化供应,2020年以来自产产品也陆续通过客户验证并实现销售。2022年至2024年(下称“报告期”),恒坤新材自产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2,357.89万元、19,058.84万元和34,418.93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8.94%、52.72%和63.77%,收入规模和占比逐年上升。
不过,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仍是引进产品,而引进产品客户合作的变动对公司业绩仍有不小影响。
据招股书,报告期内恒坤新材引进产品实现毛利分别为18,940.90万元、16,791.56万元和19,230.92万元,占主营业务毛利的比例分别为82.05%、74.42%和65.86%。同期,公司引进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97.75%、98.23%和98.34%,自产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33.52%、30.29%和28.97%。
报告期内,恒坤新材向第一大客户A销售金额分别为22,960.05万元、24,029.16万元和34,583.06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2.35%、66.47%、64.07%,其中,销售产品包括引进自SKMP的光刻材料,对应实现毛利分别为13,756.04万元、11,633.86万元和14,201.87万元。
2025年,SKMP终止与恒坤新材关于上述部分光刻材料产品合作,改为其直接向客户A销售。受此影响,恒坤新材2025年1-6月引进产品收入与毛利分别同比下降57.4%、59.09%,同期公司实现净利润4,158.05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51.87万元,降幅5.71%。
恒坤新材的自产产品主要包括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等光刻材料以及TEOS等前驱体材料。其中,TEOS前驱体材料系由韩国Soulbrain技术授权并在境内设立工厂自产销售。
据问询回复,2018年恒坤新材与Soulbrain签署生产技术转让协议,约定授予公司独家许可,允许公司运用专有技术和专门知识来建造、设立和运营工厂,以及在中国境内建造、使用、销售或推销TEOS产品,在建设和运营工厂过程中,Soulbrain将持续提供技术咨询和建议服务。
基于上述技术授权内容,公司除向Soulbrain支付初始特许权使用费400万美元外,还需向其支付定期特许权使用费,即公司向客户销售TEOS产品后15年内按照TEOS销售额的7%定期(每个季度之后的30天内支付)支付。
报告期内,恒坤新材以TEOS为主的自产前驱体材料收入分别为189.31万元、1,855.93万元和4,420.26万元,毛利率分别为-329.59%、-19.91%和-1.56%。
收购子公司估值增值率超17倍
恒坤新材自产TEOS产品由子公司大连恒坤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大连恒坤”)生产。大连恒坤成立于2018年5月,主营前驱体材料的生产。在被恒坤新材收购为全资子公司前,原股东大连恒坤由翌光半导体(厦门)有限公司(下称“翌光半导体”)持股100%。
2021年,恒坤新材以2.75元/股的价格发行股份3690.91万股,收购翌光半导体少数股东杨波、张蕾、李湘江持有的35%股权,对应总价10,150.00万元。
本次收购以2020年6月30日为估值基准日,翌光半导体的股东全部权益估值为33,022.12万元,与账面价值1,799.75万元比较,估值增值31,222.37万元,增值率1,734.82%,增值来自其主要经营主体大连恒坤和福建泓光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下称“福建泓光”)。
考虑到评估结果增值率较高以及评估涉及的不确定性,最终交易价格按照2.9亿元整体估值确定。收购完成后,恒坤新材相继受让了翌光半导体持有的大连恒坤、福建泓光及泓坤微电子(厦门)有限公司100%股权,2022年9月翌光半导体注销。
据企查查信息,翌光半导体成立于2018年8月,创始股东除恒坤新材、杨波、张蕾外,还有一位股东系平潭万人立新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万人立新”)。2020年10月,万人立新将持有的翌光半导体股权转让给了李湘江,万人立新由吕俊钦控制。
(截图来自企查查)
值得一提的是,李湘江、吕俊钦二人曾存在股权代持的情况。
据招股书,2019年5月,李湘江以个人名义参与恒坤新材的定向增资,以10元/股价格认购550万股股份,其中483.29万股股份的认购资金来源于吕俊钦关联账户,系李湘江根据吕俊钦的安排认购并代持。2020年7月,吕俊钦因个人原因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2021年6月,李湘江将代持股份按照认购价格卖出并将所得资金上交,股权代持关系解除。
关于翌光半导体的股权转让,不知是否也与吕俊钦被采取强制措施有关。
本次发行前,李湘江直接持有恒坤新材1,553.8255万股股份,占比4.07%,是公司第三大股东。
子公司部分产能竟超产品总产能
大连恒坤还是本次募投项目--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的实施主体。
本次IPO,恒坤新材原计划募资12亿元,分别用于集成电路前躯体二期项目、SiARC开发与产业化项目、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2025年3月26日,恒坤新材临时股东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公司募投项目的议案》,为满足公司漳州二期工程建设需要,公司对原计划用于“SiARC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实施的场地用途进行了调整,该项目不再作为募投项目,拟募资总额降低至100,669.50万元。
尽管删减了一个募投项目,但恒坤新材的扩产规模仍然不小。
据招股书,集成电路前躯体二期项目拟投资51,911.33万元,分60个月投入。问询回复披露,集成电路前躯体二期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增产线包括1条TEOS前驱体材料产线,规划产能为720,000千克。
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的实施主体为安徽恒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90,916.74万元人民币,分60个月投入,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00吨光刻胶以及其他光刻材料的生产能力。换算成加仑单位,分别为KrF光刻胶104,976加仑、ArF光刻胶16,920加仑、SOC材料600加仑、BARC材料1,200加仑和Top coating材料600加仑。
不过恒坤新材的现有产能尚未全部释放,招股书披露,2024年度公司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以及TEOS的产能分别为26,928加仑、20,796加仑、12,465加仑、600加仑和840,000千克,产能利用率分别为57.42%、21.43%、17.55%、46.67%和46.47%。
(截图来自招股书)
但诡异的是,问询回复中披露的子公司部分产品已有产能超过了上述招股书中披露的对应产品总产能。
据问询回复,截至2024年12月31日,子公司福建泓光主要生产产品包括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产品,其中已有BARC、KrF光刻胶产能分别为22,296加仑/年、13,590加仑/年,这两个产品的子公司产能竟然比招股书披露的对应产品产能。此外,福建泓光还存在9,000加仑KrF光刻胶在建产能。
(截图来自问询回复)
另据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项目建设周期仅12个月,也与招股书内容存在差异。
(截图来自环境影响报告书)
对于问询回复中披露的子公司产能数据大于招股书中的合并数据,恒坤新材及其保荐机构中信建投应作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