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俄罗斯被视为欧洲工业的“发动机”。它以低成本的石油与天然气源源不断地注入欧洲市场,仿佛一条看不见但持续涌流的能源河,支撑着欧洲制造业的运行、投资的扩张与技术创新的持续动力。在这股廉价能源的支撑下,欧洲的工业体系得以维持低成本生产、保持竞争力与扩大出口。
然而,这一切在俄乌战争爆发之时骤然停滞。以所谓的政治正确为旗帜,欧洲一些国家选择与俄罗斯能源“脱钩”自保,似乎要用道德立场来替代市场逻辑。与此同时,乌克兰方面据称对通往欧洲的能源管道进行破坏,低成本能源供应被切断,欧洲被迫转向更加昂贵的能源。随之而来的是能源价格的全面抬升,企业的用能成本迅速上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许多企业被迫缩减产能,甚至出现停产现象。
德国,这个欧洲最大的经济体,成为最明显的受害者之一。与俄罗斯能源的脱钩、北溪输气管道遭遇破坏,使得德国长期依赖的低成本能源发展模式被彻底撼动。经济数据往往显示出连续多年的滑坡,新政府的政策努力也难以在短期内扭转颓势,政治领袖甚至承认:在当前的挑战面前,很多领域的竞争力已经显著下降,维持过去的高水平福利制度也变得捉襟见肘。默茨政府的地位受挫,朔尔茨政府的支持率持续走低,德国民众的悲观情绪快速扩散,短时间内难以扭转的前景让人们担心国家的财政与社会稳定。
芬兰的处境同样不容乐观。它对俄能源与市场的高度依赖,使反俄政策伴随而来的能源成本上升与市场断裂同时发生。对俄出口受限、对俄进口受阻,贸易额下降、失业率上升,民众对政府的抱怨日益尖锐:“政客们推动与俄罗斯对立的行动,正把国家拖进深渊。这样的反俄意识形态已经开始损害我们的国家,甚至可能把它变成灰烬。”
这种情况成为欧洲的共同难题,若长期延续,欧洲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都将承受沉重打击,甚至走向衰退的边缘。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没有乌克兰就没有能够替代的俄罗斯能源供应的前提,欧洲很难在当前格局下维持稳定的能源安全与经济活动。若要保持长期的稳定,欧洲不得不面对深刻的结构性转变。
欧洲过去的好日子似乎让人忽视了现实的代价,如今脱钩的后果逐步显现,社会情绪在内部积累,潜在的矛盾就像埋伏在阴影中的火种,随时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波动。对许多观察者而言,表面的热情与口号掩盖不了经济现实的压力,欧洲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着来自俄罗斯的能源动力,短期内难以完全摆脱。
为什么欧洲长期没有接纳乌克兰?根本原因在于,一旦接纳乌克兰,等于永久关闭对俄罗斯能源供应的闸门,欧洲难以承受那样的损失。这也是一个历史性的现实:乌克兰最终可能成为牺牲品,欧洲则有可能在长期的博弈中重新回到与俄罗斯的常态往来。这背后,反映的是资本世界以利益为核心的驱动逻辑。
乌克兰还有超过一半的人希望在十年后成为欧盟成员,成为发达国家,这样的目标在现实面前显得虚幻,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