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讨论结婚、生娃、买房这些话题的时候,大家的眼神里都带着一种无力感。不是不想,而是算一算账,压根对不上。 前几天我看到一组数据,整个人愣了几秒:今年大学毕业生大约是1222万,而今年的出生人口可能只有800万上下,这中间差了422万。一个国家里,出生人口竟然比毕业生还少,这种拐点的味道,让人说不上是荒诞还是心凉。
我去查了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新生人口是902万,比2022年的956万又少了五十多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4)。而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一点,2016年那年是1786万,短短七年时间,数量直接砍掉了一半。这不是缓慢下滑,而是断崖式。另一方面,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有1179万,比上一年再多21万(数据来源:教育部 2024)。也就是说,每年投放到社会上的青年劳动力还在增长,可底下的人口池子却在不断变浅。
如果把这两条曲线叠在一起,你会看到一个奇怪的剪刀口。 上面是源源不断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下面是越来越稀薄的新生儿。以前人们总担心毕业即失业,现在想想十年后,可能是学校招不到学生,大学和中小学都要考虑生源荒。一个地方如果一年出生人口只有几千,等这批人上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时,本地学校能撑住吗。 办学资源从扩张转到收缩,这是过去几十年完全没有经历过的局面。
再往后想, 教育的需求不见了,婚恋市场也会受到冲击。2023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是683万对,比2013年时的1346万对直接砍半(数据来源:民政部 2024)。少子化不是单独存在,它会牵动到婚姻登记数量、购房需求,尤其是学区房这种过去的刚需。 当家长少了,拼学区的群体自然萎缩。房地产开发商如果还抱着学区逻辑做营销,恐怕得换算盘。
我有点好奇这种趋势落到具体生活里的样子。 我问了两个同龄朋友,一个已经有孩子,一个还没结婚。前者说幼儿园报名从前几年还要摇号,到现在变得招生紧巴巴,甚至主动打电话给家长招揽。后者则直接摊手说,不是不结,而是看不到未来的稳定感。他们的话很平淡,但那种带着点无奈的语气,比任何报告都更直白。
有人会说,人口周期有它自身规律,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生育率下滑是普遍现象。这话没错,日本、韩国都走在前面。但我在想,中国的下滑速度是不是太快了。韩国2023年总和生育率只有0.72(数据来源:韩国统计厅 2024),但他们人口基数小,社会缓冲还能慢慢调整。中国基数庞大,速度一旦失控,带来的产业链震荡会更猛烈。比如家电、奶粉、玩具,这些都跟婴儿数挂钩。过去是增量红利,现在是萎缩压力。
经济学家常提人口红利,其实我们这一代人亲身感受到的是另一面。 去年失业率里,16至24岁青年群体一度达到21.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3)。看似人多,可市场的吸纳能力不够。未来当劳动力供给真的开始缩减,问题会从太多转到太少,但中间的断层期,社会要怎么渡过去。就业、教育、住房,这几个关键词背后都连着同一条线:人口结构。
我在想, 这到底算不算一个恐怖故事。恐怖不是因为突然灭绝,而是因为它太慢,又太真实。你今天路过商场,看见儿童区还在开业促销,明天可能就传来某个幼儿园关门的消息。你翻朋友圈,三年前还在晒娃,如今不少人转而晒宠物。很多细节都在提醒你,一个时代的底色正在改变。
所以问题来了, 如果十年后真的出现招生难、婚房不再是刚需、学区房集体降温的局面,你准备好怎么面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