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资本市场,上演着一场冰与火之歌。公募基金发行市场如火如荼,157只新基金鱼贯而出,权益类产品占比近八成。表面上看,这是市场信心恢复的明证。
一、基金热销背后的市场迷思
8月公募基金发行的盛况,让我想起十年前初入市场时的场景。当时我也和大多数散户一样,看到基金热销就热血沸腾,认为这是市场向好的信号。但十年后的今天,当我用数据重新审视这一现象时,却发现其中暗藏玄机。
数据显示,8月发行的157只新基金中,权益类产品占比高达79.62%。这看似是市场乐观情绪的体现,实则反映了机构资金正在加速布局。有趣的是,债券型基金发行量环比下降31.25%,这种"跷跷板效应"恰恰印证了机构资金正在从固定收益转向权益市场。
公募基金较强的赚钱效应,造成了羊群效应。当市场出现赚钱效应时,散户往往会盲目跟风。而机构则恰恰相反,他们会在市场情绪高涨时悄然调整仓位。
二、信息爆炸时代的投资焦虑
但从心理上讲,散户目前反而越容易陷入焦虑。这种焦虑包括:持仓大涨时纠结是否卖出,不涨时犹豫是否换仓,赚钱时担心止盈时机,亏损时恐慌是否止损。行情涨的越快,以上这些焦虑也就越多。
记得2025年伊朗和以色列冲突期间的市场表现。短短72小时内,局势从剑拔弩张到突然缓和,市场也随之剧烈波动。当时很多散户因为担心冲突影响而恐慌抛售,等局势明朗后又匆忙追高,完美演绎了"追涨杀跌"的经典剧本。
以「冰川网络」、「湘财股份」和「博硕科技」为例,这三只分属不同概念的股票在冲突期间同步下跌,又在局势缓和后集体反弹。这种跨板块的联动性绝非偶然,而是机构资金利用事件驱动进行震仓的典型手法。
三、量化视角下的机构行为密码
很多人认为机构行为神秘莫测,无法窥探。但通过我使用的量化分析工具发现,机构操作其实有迹可循。就像外卖平台能精准预测用户口味一样,现代数据分析技术同样可以捕捉机构资金的运作规律。
我的量化系统通过红、黄、蓝、绿四种柱体展示不同交易行为。其中蓝色柱体代表空头回补行为——这正是机构震仓的关键信号。当这些行为下方出现橙色柱体,叫做「机构库存」数据。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PS2:
「全景k线」数据是将:机构库存、空头回补、资金交点、强力回补、强力回吐等共计五个数据,用不同颜色映射到对应的K线中,态进行映射。样,观察市场,能够更直观、更全面、更系统。
更耐人寻味的是将"机构震仓"行为在K线上标识出来后的发现:
这些蓝色K线完美对应着机构回补行为。这说明很多热门股的上涨并非偶然,而是机构早有预谋的布局。他们利用突发事件制造恐慌,既为后续上涨打开空间,又能在低位获取更多筹码。
回顾8月基金发行热潮,表面看是市场向好的信号,实则暗含机构调仓换股的深意。星石投资提到的"PPI下行周期接近尾声"的判断,与量化数据反映的机构行为高度吻合。
作为普通投资者,与其盲目追逐热点基金,不如静下心来研究市场本质。我十年来的投资经验告诉我:真正决定投资收益的,不是追逐热点的速度,而是理解市场本质的深度。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