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个叫德阳的小城,最近突然火了。它不是攀枝花那样的资源城市,也不是绵阳那样的科技城,但偏偏靠着“成都隔壁”的位置和自己的一套,把经济搞活了。我老家在德阳边上,以前总觉得这里就是个普通工业城市,没想到现在连外国人都跑来看三星堆,工厂里造的机器能出口欧洲。
德阳离成都才58公里,坐高铁23分钟就到。这地方以前是三线建设的老工业基地,现在成了成渝经济圈的“中间站”。你看它搞产业,不跟成都抢饭碗,反而把成都的科技资源接过来用。比如成都电子科大的教授在德阳开了个实验室,帮本地企业造出了世界最大的水电机组。本地工厂像东方电气、国机重装这些名字听着陌生,但人家造的设备能给三峡大坝供电,连欧洲人都要买。
有意思的是,德阳一边造大国重器,一边还守着三星堆。去年三星堆新挖出的黄金面具在网上炸了锅,游客挤爆了博物馆。但你知道吗?德阳人其实更自豪的是把工业和文化混在一起玩。比如有个东方汽轮机厂,现在开放参观,游客能亲眼看到万吨重的机器是怎么造出来的,感觉比看古董有意思多了。
交通方面,德阳人玩得一手好牌。成都的国际铁路港就在旁边,货柜车整天往欧洲跑。他们还修了天府大道直通成都,县城到市区半小时就到。我有个表哥在物流公司,说现在德阳的物流成本比成都还低,很多工厂宁愿搬来这里。
不过德阳也有短板。本地大学不多,以前招技术工人得去外地。但现在他们搞了个“飞地合作”,把清华、上海交大的资源拉过来。有个技术转移中心,专门帮工厂和高校对接,去年搞出了140多个合作项目。比如剑南春酒厂和大学合作,用新技术改良酿酒工艺,销量翻了好几倍。
最让我意外的是,德阳人把农业和工业都抓得挺牢。中江县是“天府粮仓”的核心,种的水稻够几百万人都吃上。但你看他们工厂里,欣旺达储能项目半年产值就涨了两倍多,连造新能源电池的技术都突破了。
现在网上总有人说“下一个成都会是哪个城市”,德阳人不急不躁,反而在搞自己的东西。他们不复制成都的路子,而是把装备制造、三星堆旅游、丘陵农业全串起来。比如绵竹的年画和剑南春酒联名卖文创,游客既能看青铜神树,又能喝着酒听三国故事。
德阳还有个特点,就是把老工业区改造成景点。什邡有个二重厂,以前是造重机的地方,现在开放了个“万吨水压机”展示区,外国工程师专门跑来看稀奇。这种把工厂当景点玩的,其他城市还真没几个敢这么干。
最近听说成渝两地又出了新规划,要把德阳和遂宁、南充连成产业带。德阳人估计又要忙活了,但我觉得他们挺有底气的——毕竟人家手里攥着“五电并举”的装备制造,又有三星堆这样的文化王牌,搞不好真能走出条新路子。
你看,一个小城能玩出这么多花样,关键还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不跟大城市硬拼,反而把区位、产业、文化全盘活了。现在连我爸妈都说,德阳这回是真“旌旗”飘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