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韩昱
8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强调,“加力扩大有效投资,发挥重大工程引领带动作用,适应需求变化更多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积极促进民间投资”。
“‘加力扩大有效投资’意味着,尽管近期投资名义增速有所回落,但伴随短期因素消退、扩投资政策效应显现,后期投资将转向加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8229亿元,同比增长1.6%,比1月份至6月份回落,扣除价格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在4%至5%左右。
投资名义增速回落背后有哪些原因?8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既有部分地区高温暴雨频发、影响项目工程施工的短期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企业竞争加剧、投资收益下降的影响,还有我国转型发展过程中传统行业投资动能在减弱,新兴行业成长尚难以完全对冲的原因。
“尽管投资名义增速有所回落,但扣除价格因素,投资实物工作量并不低,尤其是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下和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继续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付凌晖表示,总的来看,我国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增长面临的压力是阶段性的,对此要全面看待。
如其所述,虽然投资增长面临阶段性压力,但数据也反映出不少亮点。比如,在“两重”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1月份至7月份水利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12.6%,信息传输业投资同比增长8.3%。大规模设备更新对投资拉动作用明显,1月份至7月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2%,占全部投资比重达16.2%,拉动整个投资增长2.2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加力扩大有效投资将有哪些抓手?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顾问朱华雷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借助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工具,为“两重”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同时,要加快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进度,对已规划和在建的重大工程要加力推进,确保项目早竣工、早投用。还应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提前谋划和储备一批新的重大项目,为未来投资提供持续动力。此外,加大对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和传统产业改造的投资,以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王青认为,未来政策加力的主要措施可能包括上调大规模设备更新支持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加发一定规模的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推动基建投资提速等。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强调扩大‘有效’投资,意味着扩投资将坚持‘有扶有控’,主要指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以及弥补民生短板,强化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等,而一些投资效益不高的领域会受到严格控制。”王青表示,“两重”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以及支持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将成为扩投资的重点领域。今年基建投资的宏观经济“稳定器”作用会更加突出,也是后期加力扩投资的重点领域。
增强政策针对性有效性
会议还强调,要进一步提升宏观政策实施效能,深入评估政策实施情况,增强政策针对性有效性,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稳定市场预期。
谈及如何增强政策针对性有效性,王青认为,这意味着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对现有政策的力度和节奏进行适时调整,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财政政策方面,一方面,当前要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其促消费、扩投资效应充分释放;另一方面,要做好政策储备,必要时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力度,重点可包括上调“两新”支持资金规模,加发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整体来看,财政政策加力是接下来大力提振内需、有效对冲外部波动的一个重要抓手。
“货币政策方面,当前的重点是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与此同时,后期要根据宏观经济、物价水平和房地产市场走势,灵活运用价格型、数量型,以及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王青表示。
朱华雷认为,可持续激发消费潜力,加快培育壮大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新的经济增长点,让政策精准作用于国内经济循环的关键节点与薄弱领域,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